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5 (1)
2003 (1)
按来源分组
山西日报 (1)
教育导报 (1)
相关搜索词
在历史长河的岸边寻觅奇葩
作者: 林大如 江福全  来源:教育导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长篇历史小说  电视连续剧  《陈子昂》  作家  《资治通鉴》  劳改农场  武则天  司马光  太平公主  押送到 
描述:阳春三月,繁花似锦。四川内江师范学 院教授、著名作家孙自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 说《陈子昂传》首发式,在北京香格里拉饭 店隆重举行。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发去贺 信:“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抓好两个文明的今天,由著名作家孙自 筠形象地再现这个历史人物(陈子昂),无 疑有其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全文: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四川内江师范学 院教授、著名作家孙自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 说《陈子昂传》首发式,在北京香格里拉饭 店隆重举行。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发去贺 信:“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抓好两个文明的今天,由著名作家孙自 筠形象地再现这个历史人物(陈子昂),无 疑有其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孙自筠1995年退休后,以其深厚的文 学积累和功底,潜心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 《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血溅秦 宫──华阳公主》等六部长篇历史小说及散 文集等300余万字。《陈子昂》是孙自筠教 授根据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陈子昂忧国 忧民,刚正不阿、有胆有识、敢于直言的可 贵精神,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孕育和创作 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奇才和一代初唐诗 魂──陈子昂。$$ 天降横祸 身陷囹圄$$ 说起以公主为题材创作长篇历史小说, 对67岁的孙自筠,恐怕有的人还感到陌生; 如若说起以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太平公主” 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恐 怕就尽人皆知了。$$ 一个历经沧桑,在退休后才圆了作家梦 的孙自筠教授,他那历经坎坷而又传奇的一 生,他在人生起起伏伏中不屈不挠,顽强的 与命运抗争,乐天知命、处变不惊的可贵品 格和精神,就像新疆沙漠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的其貌不扬、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胡 杨树,在采访中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1959年夏季,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孙 自筠,没能像他的同学们那样,怀揣派遣 证,意气风发地奔赴祖国各地,用他们学习 并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服务社会,实 现他们各自的人生抱负,而是在以“反革 命”罪被开除党籍,并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后,被带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押送到新疆 西北的克拉玛依沙漠中的一个劳改农场劳动 改造。从此,他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万千希 望,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在西行的列车上,戴着手铐的孙自 筠,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荒凉贫瘠的山 川,滚滚黄沙,空落落的心中不禁悲从中 来。他怎么也想不通,作为1953年就入 党的一名年轻的学生党员,将自己看到的 人民挨饿、城乡死人的现实。对“三面红 旗”发表不同看法。对庐山会议给彭德怀 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意见,以一个党员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怀着满腔赤诚之心,向党 中央、毛主席上书,怎么就成了阶级敌人 呢?就因为短短2000字的情况反映,缘何 就在一夜之间,竟沦为阶下囚,被打入另 册,成为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贱民”? “反革命”、“右派”这两顶帽子,就这样 伴随着孙自筠度过20年漫漫的冷寂黑暗 时光,成为他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戴在头上 取不掉的紧箍咒,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 经过几天的颠簸,孙自筠被押送到新疆 克拉玛依沙漠一劳改农场,开始了劳动改造 生涯。$$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不管是在新疆、简阳劳改农场劳改过程 中,还是在亡命天涯四处流浪中,孙自筠始 终认为自己上书中央是对的,之所以自己被 打成“右派”,以“反革命”罪送进监牢, 那是“母亲”错怪了自己,打错了地方。做 儿子的不会因为“母亲”打错了自己而记恨 “母亲”的。因此,他从未泯灭过自己有平 反昭雪的那一天。$$ 忽如一夜春风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胜利召开,在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拨 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中,兰州大学党委及 时地为孙自筠的冤假错案平了反,并恢复了 党籍,安置在内江师专(现内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任教,他扬起新生活的风帆,开始了 一个崭新的人生旅程。$$ 孙自筠早在五十年代就涉足文坛,写 些诗歌、散文在校刊或省市报刊上发表。 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就酷爱文学,特别是 著名的历史小说。那时,他就憧憬着未来 要当一名教授、作家或记者,尤其是想做 一名旅游记者,这样既可走南闯北,增长 见识,又可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 切热爱和感受。然而,历史与他开了个玩 笑,不经意间竟掉下了万丈深渊,理想变 成了泡影。$$ 孙自筠平反后被安排到内江师专中文系 教书,当然这也是他理想的一个选择。教书 可以积累知识,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扎实 的基础。在执教期间,他曾任副教授、教 授,中文系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一心一意 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虽然,他自八十年 代以来就发表过小说、散文、评论、传记文 学200万字,先后出版有《中华状元奇闻大 观》、《戏说文坛十二怪杰》、《叱咤影坛十 二星》、《画坛十二奇人传》、《命运交响 曲》,主持编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择》 等,但要创作几部长篇历史小说,一直是他 梦寐以求的心愿。$$ 孙自筠在校图书馆兼任馆长期间,有机 会接触过很多史料,对历代名人轶事,有了 较透彻地了解和研究,为今后的创作奠定了 基础。1995年退休后时间充裕了,写什么? 孙自筠也曾准备将自己的遭遇创作成小说, 但反复思忖掂量认为,在八十年代,以张贤 亮、丛维熙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作家,在《绿 化树》、《牧马人》、《我该怎么办?》、《磋 砣岁月》等一批中、长篇“伤痕”小说中, 已淋漓尽致地作了形象的展示和细致地刻 划,自己再怎么写也不可能写出新意来。写 历史题材的小说虽然史料记载不多,有些甚 至只有干巴巴的几段文字,但从另一方面而 言,给作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发挥的空 间,创作起来就能运用自如,只要在尊重历 史的前提下,故事情节、人物都可以加工, 任凭自己在文字领域驰骋翱翔。但考虑到历 代著名的帝王已经写得不少了,自己要超越 很难,写文臣武将,一时又无从下笔,资料 匮乏。写女性?有名望的女性如武则天、慈 禧太后已出版过多类版本,要想超越也十分 困难;而系统地写公主题材的小说却很少有 人问津。因此,孙自筠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 以几个在历史上有名、典型的公主为题材, 写几部长篇历史小说。$$ 方向有了,从谁着眼下手?客观地讲, 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公主也不多,有个性、 有特点、有名望、有影响的更是寥寥无几。 从历史角度讲有较大震撼力的公主中,他 感觉有秦始皇的女儿华阳公主,唐朝的太 平公主、安乐公主、万寿公主。四位公主 时代背景不同,经历也迥异。作为公主身 份很特别,她们既是皇室宗亲,但毕竟又 要婚嫁,所以她们的落脚点必定是官宦人 家。通过描写公主,既可反映宫廷生活的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又可反 映她所关联的王公贵族,与民间也有千丝 万缕的联系,比较全面。$$ 很巧,九十年代初,孙自筠从著名剧作 家吴茵易写的《唐明皇》电视剧播放中,他 发现该剧主要以唐太宗和杨贵妃为重点描 写,而太平公主在剧中只是作为陪衬轻轻带 过,写了一段占的篇幅也不大,所以挖掘的 空间很大。幼年时代,孙自筠就看过有关 《太平公主》的戏,对她有些初浅的了解。 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述中,太平公主 比较骄横,私生活糜烂,喜爱搞政治阴谋, 玩弄权术,一心想步母亲武则天的后尘当第 二女皇,但在韦氏伙同安乐公主害死唐高 宗,逆历史潮流想当女皇时,太平公主又毅 然帮助李隆基粉碎了韦氏的篡权阴谋,起了 很大作用,功不可没。$$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1996年,孙自筠的长篇历史小说《太平 公主》脱稿,次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 版。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大明宫词》为名改 编为电视连续剧,2000年3月在全国热播。 《太平公主》是第一部涉及公主的宫廷长篇 历史小说。29万字的《太平公主》以唐王朝 广阔的社会画面和宫廷生活为背景,对太平 公主的一生,在政 治斗争和生活经历 中的反复进退、起 落演变作了细致地 描述。作为主人公 的太平公主其实一 生不太平,她的血 管里流动的是她那 极不安分的母亲武 则天的血液。从 小,她骄横放纵, 长大后更变得凶狠 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 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 下。然而,她却以悲剧的结局而告终,最后 剩下的,竟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送她上路, 终年52岁。$$ 《太平公主》出版之后,孙自筠一发不 可收,又陆续创作出了《唐宫毒果》(重点 写安乐公主)、《唐宫晚照》(重点写万寿 公主)和《血溅秦宫》(重点写华阳公主); 又先后同吴茵易合作写了电视连续剧《风雪 报恩寺》,并于2002年7月完成了长篇历史 小说《陈子昂》的创作。$$ 谈到写长篇历史小说《陈子昂》原由 时,孙自筠告诉我们,早在创作《太平公 主》和《安乐公主》两部长篇小说时,就查 阅了不少文字资料。其中在《资治通鉴》的 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 685年)至万岁通天 元年(公元 696年)的 11年间,竟发现有 关陈子昂上书武则天的记载六处共二千余 字,而该书记载这十年史实的总数为四万余 字。也就是说,司马光用了写这段历史的二 十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陈子昂。究竟是什么原 因让司马光如此看重这位低品级的麟台正 宗(仅七品官),在自己奉旨修撰的《资治 通鉴》里给了他如此崇高的地位呢?难道仅 仅因为陈子昂是位历史上有名的伟大诗人 吗?显然不是。透过《资治通鉴》中的陈子 昂六次上书武则天的那些文字,原来,司 马光在褒扬一种历史精神,一种文人忧国 忧民、刚正不阿、有胆有识、敢于直言的 可贵品格。司马光坚持以史为据,秉笔直 书,不因陈子昂官职卑微而无视他的历史 贡献──而这,也正是司马光人格的可贵 之处。$$ 应当说,陈子昂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 人、文学家,而且是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给 武则天上疏的建议和意见,对中唐政治、经 济、军事等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然 而,陈子昂这位才华横溢,能享受无数大臣 不能被武则天单独召见入宫的待遇,却又不 能委以重任,任官二十年,仍然是个低品级 的右拾遗,而且,还被牵连关进监狱,几乎 丢掉性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以铁腕手段 治理臣民著称的武则天,竟然能容忍陈子昂 多次尖锐激烈冒犯龙颜的言词而不予追究; 在以治乱施酷刑,用杀戮手段对付异己,将 淫威建立在无数白骨之上的酷吏周兴、来俊 臣多次意欲加罪陈子昂时,武则天都予以保 护使其免遭祸害,个中原由真是一个奇 迹──这,即是孙自筠萌发写《陈子昂》的 最初动因。$$ 可以说,孙自筠写《陈子昂》,不是用 笔,而是用热血,用生命在谱写陈子昂的悲 歌──因为他有过陈子昂的相同遭遇。如 今不仅29万余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陈子昂》 公开发行了,而且,据悉几家企业争相独家 或共同投资拍摄成电视连续剧,以飨读者和 观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 孙自筠又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 提纲已经拟就,也许不用多长时间就会付 梓面世。

历史变革中中国士人的心灵碰撞
作者: 今汝乎 杜天生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历史变革  长篇历史小说  作家  中国士人  道德评价  文化名人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心灵碰撞  苏轼 
描述:作者简介:郭天印,男,1955年生,山西省沁源县人。1987年出版首部长篇历史小说《太原保卫战》,其后,在从事文学编辑职业之余,相继推出长篇报告文学《蓝光曲》、学术专著《四书五经经典故事》、《流血的政治与不流血的战争》等约100万字的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与郭俊明等联手创作未来战争幻想小说丛书三部曲
全文:

作者简介:郭天印,男,1955年生,山西省沁源县人。1987年出版首部长篇历史小说《太原保卫战》,其后,在从事文学编辑职业之余,相继推出长篇报告文学《蓝光曲》、学术专著《四书五经经典故事》、《流血的政治与不流血的战争》等约100万字的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与郭俊明等联手创作未来战争幻想小说丛书三部曲(《美利坚大崩溃》、《航空母舰北京号》、《远东虎在行动》)共10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郑成功》(三卷130万字),以及同名电视剧本。作者现为某文学期刊主编。$$金:最近几年来,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占据了文学作品的极大比重,打开电视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皇帝和太监扑面而来,王子和公主飘来飘去,这无疑构成一个令人沉思的“文化现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商业对电视剧制作无孔不入的渗透、不难看出封建幽灵在舞台上下的复活,也许这有其特殊条件下的某种必然性,但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杜:最近,山西作家郭天印的长篇小说《大宋三杰》另辟蹊径,小说以“文化名人”为突破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宋三杰》的选材,无疑给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和更为深邃的文化空间。鼎鼎大名的北宋三大文化名人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因同处一个时代,并因为“熙宁变法”而卷入错综的政治和人际关系的争斗之中,他们同为朝臣,既为朋友,又为政敌,在这场剧烈的变革中,其命运沉浮、心灵震荡,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金:《大宋三杰》的写作耗费了郭天印的不少心血,也集中反映了郭天印多年以来对宋史的研究心得,并以艺术的形式贯注其中,虽然在绝对的意义上,历史中的真人真事早已隐没于不可探测的黑洞之中,成为永恒之谜,一切所谓的“历史”,不过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对历史的猜测、想象、虚构和重新创造,因此才会有对同一事件的众说纷纭。《大宋三杰》以“熙宁变法”为主要的描写目标,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曲折起伏地展开,尤其是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在这一场变革中历经了巨大的人生震荡、痛苦的心灵碰撞,他们各不相同的命运也折射出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变革与保守的对抗、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郭天印在《大宋三杰》中,对王安石独立特行的奇崛个性、一意孤行为变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给予充分地肯定,在作家的思想和情感的天平上,他无疑倾向了王安石,对苏轼和司马光,则主要描写他们突出的文化建树、高尚正直的人格魅力,对他们的政治活动则轻描淡写。这样,本书“为改革者立言”的主旨,便强劲地凸现出来。$$杜:“王安石变法”从今人的角度看无所谓“进步与倒退”,他这一套“国家资本主义”的东西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司马光和苏轼所追求的“仁政”,无疑还带有利于人民的“自由市场”的成份。王安石诸多变革对中国知识者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心灵象征”的意义,他这种对传统的反叛精神,是中国“士人”阶层最为缺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郭天印的倾向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觉得对司马光和苏轼的描绘缺乏深度,尤其是对苏轼的描绘太拘泥于男女私情,而对他命运的起浮沉落、他被谪贬后的心灵痛苦、他的博爱精神及豁达的人格,着墨不多。$$金:在《大宋三杰》里,郭天印好像更多着墨于苏轼那种风流潇洒、放纵旷达的性格侧面,却有点忽略了他那复杂的心灵世界。实际上,苏轼作为中国士人的一个代表,他不可回避中国士人内心深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和冲突,尤其是卷入政治斗争的风波之中后,精神上的剧烈搏斗就更为尖锐、更为惨烈、更无调和的余地。从苏轼的文章词赋中可以清楚地感到:儒学的“入世”、道家的“出世”,还有佛家的否定生命、弃绝欲望,都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发挥过不同的影响,有时又奇异地纠缠在一起、混杂在一起。我想,在苏轼风流潇洒的表相之下,肯定是一颗心灵的难以平息的骚动,以及焦虑,宿命感、绝望感、孤独感……郭天印笔下的苏轼,是简化了、也单一化了,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苏轼无疑显得单薄。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作家的创作目标有关。$$杜:作为最为倾心的主人公王安石,郭天印是浓墨重彩,力排众多史家对王安石的非议,从他的智慧、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以及悲剧的命运着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王安石,这是《大宋三杰》的亮点所在。作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评价,对王安石的用人失当、改革带来的“扰民、病民”等负面影响未予回应。事实上,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王安石,他的变革思想集中在一个清明吏治的基础之上,而吏治腐败历来是中国历史的顽疾,所以,王安石改革的失败命运是必然的。在这种从上到下的巨大的腐败环境中去责备改革的得失,或者贬抑某某人的人格,有失公允。$$金:或许,作家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任何“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就文学而言都不是最为重要的,更为关键的是能否获得一种“审美效果”。具体到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作家就有权表达对某个人物的特殊爱好及特殊憎恶;而众多史学家责备的“不真实”,恰恰是文学作品的“特权”。文学不能成为历史的教材,不能成为史实僵硬的、缺乏意义的堆积,郭天印小说《大宋三杰》相当突出的演义成份,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史实上,但早已经过了他的想象,他的重新塑造、重新阐释,从而构建出一个与历史小说是两个不同距离的“空间”。历史和历史小说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早是文学史上的常识。对于读者来说,他也不会天真到要从一本历史小说或者帝王戏里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研究历史,历史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对“真实”的历史的对抗、疏离、歪曲、裂变,把一个所谓历史中早已死去的死人写成一个比活人还栩栩如生的活人,才是作家不可多得的才能,也肯定是郭天印的理想。$$杜:《大宋三杰》所描写的历史背景还是尊重了“正史”的记载,比如北宋的孱弱、辽和西夏的威胁,还有屈辱的条约,这都是“熙宁变法”最直接的背景;同时,小说对北宋民风民情、都城开封的繁华、各种人的生活形态,以及稗官野史中的传说,均有涉猎,这些都增加了小说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徘徊在小说“思考”和“娱乐”相互交织的画卷中,张弛有序,回味无穷;作家虚构的艺妓“梅雨”和“梅红”,将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串接起来,使这部小说的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和紧凑。$$《大宋三杰》无疑倾注了作家多年的心血,但对于这样三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这本小说展示的只不过是他们丰富而博大的灵魂世界的一个侧面,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的世界,今人再回想王安石的变法,无疑会更深地体验到王安石变法过程的艰难曲折,体验到人类在变革过程中灵魂的痛苦裂变与价值颠覆后的迷惘。$$名家眼里的《大宋三杰》$$张平(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小说的引人与否,在于故事的精彩程度。我说《大宋三杰》之所以好看,恰恰是因为它具有令人一旦拿起便割舍不下的故事情节,尤其是苏轼与名妓梅红、苏轼与歌女朝云;苏辙与名妓梅雨,王雾、韩彪与梅雨,还有王霈与杨人龙,以及僧人佛印与妓女操琴这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情爱关系,更使作品所展示的政治人物有血有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宋三杰》的出版,既是作家自己的成果,也是山西文学界的又一可喜收获。$$张锐锋(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宋三杰》所展示给我们的,首先是1000年前中国文人身上所具有的政治文明与道德准绳。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彼此之间既是政治上实力相当的对手,又是文学上相互敬重的友人,更是生活中交往甚密的至交。这种在后人乃至今人看来似乎玄妙的关系,其实正是“三杰”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大家风范,也是儒家政治的理想精神世界。$$葛红兵(文艺理信论家、上海大学教授):$$成功的人物群像塑造,是《大宋三杰》突出的成就之一。“三杰”之外,文彦博四朝三相,长青不老;韩琦难辨忠奸,党朋云集;而欧阳修翩翩风度,道骨仙风;还有一个杨人龙,以杨家将传人的面貌出现,忠肝义胆,侠骨柔肠。这一个个,无疑都是各具特色且自成一家的崭新形象。而在这60万字的作品中,林林总总上上下下多达上百个人物的形象描写也足见作者的功力。$$黄献国(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毫无疑问,《大宋三杰》是我这些年来所看到的那种属于难得一见的“上乘”历史小说。作家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把握,正如同他所擅长的军事小说一样,行兵布阵,行止有序,开启闭合,谋算得当,在天印兄的笔下,写小说似乎就是在指挥一场战役,一旦展开,便不容喘息,无怪乎洋洋60万言读来却有一气呵成之快感。宋学武(著名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终于看到一部不写“辩子”的历史小说,终于看到在一部小说中正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和最值得研究的那一段。这部不写“辩子”的小说便是《大宋三杰》,而这段历史便是该书所描写的以王安石变法为背景的北宋中期的政治文化生活。千万不要忘记,正是这个时期,产生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宋词”坚强的基石。而在这个年代,中国人的政治文明肯定独步全球。$$周宗奇(著名作家):$$干炼的文字,精妙的对话,在文言与白话间穿梭自如,于历史和现实间巧妙铺排,《大宋三杰》在用白话写作的同时,却能基本体现出1000多年前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人文风、历史背景,殊难得也!而书中多达60余首古诗词以及奇联妙对点缀其间,更有点睛之妙,也使得作品蕴含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刻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