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一部详实的北宋史
作者: 周征松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卷帙浩繁  李焘  详实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王安石变法  当代史  北宋 
描述: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是一部卷帙浩繁、记事详实的 编年体北宋史,在文学发展史 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李焘(1115-1184年),字 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 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他生 活在北宋风雨如晦的岁月,经 历了金兵南下、二帝被俘、国破 人亡的痛苦。少年时代的李焘 便“慨然有志驰
全文: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是一部卷帙浩繁、记事详实的 编年体北宋史,在文学发展史 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李焘(1115-1184年),字 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 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他生 活在北宋风雨如晦的岁月,经 历了金兵南下、二帝被俘、国破 人亡的痛苦。少年时代的李焘 便“慨然有志驰驱”,以报效国 家。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 后,他拒绝秦桧的笼络,“陆沉 远方凡三十年”。乾道三年 (1167年)应召进京,先后担任 路、府官长,兼文职。淳熙十一 年(1184年)升敷文阁学士,旋 卒。$$ 李焘对历史有浓厚的兴 趣。他博览群书,搜罗百氏,慨 然以史自任,尤其是全力研讨 本朝历史典故。从20几岁开 始,他以40年心血,仿《资治通 鉴》体例,撰成北宋编年史巨著 《续资治通鉴长编》,自建隆至 靖康,正文980卷,另撰《举要》 68卷,《目录》5卷,《修换事目》 10卷,共1063卷。这是中国史 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卷帙浩繁 的编年体皇朝史。$$ 重视历史的借鉴功能、重 视当代史的撰述是李焘《长编》 的第一个特色。他曾著《六朝通 鉴博议》,认为汉代学者的政论“皆取秦为 说”,不是他们不懂唐虞,而是那些遥远的史 事,“于当时之事机疏而不近,曷若取其近于 时机而论之,取其失者而监(鉴)之,则于谋谟 为有补矣”(《进六朝博议疏》)。即研究“近代 史”比“古代史”更有补于当朝的政治。清人彭 元瑞说:“仁甫此书,为南宋而发,非为六朝 也。欲用襄蜀以规复中原,故借古事以指今 势”,此乃“忠臣义士之用心也”(《知圣道斋读 书跋》)。李焘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当代史, 《长编》就是一部当代史。他要通过这部巨著, 记载“大废置、大征伐、关天下之大利害者”, 以“昭明祖宗之丰功盛德”,为南宋统治者提 供祖宗的垂训。为此,他贯彻详近略远的编写 原则,太祖、太宗两朝每年一卷,太宗末期每 年两卷,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平均每年两卷 多,神宗朝则每年九卷,哲宗朝每年增至15 卷。$$ 遵循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所创立的义 例是李焘《长编》的第二个特色。但李焘之于 司马光,有继承也有发展。首先是在《通鉴》之 后很快开创了“续鉴”之风,促 成了此后编年体史书在史著领 域蔚为大国。其次是改进了编 撰方法。李焘曾制作10个大木 橱,每个设抽匣10个,编号以 为标记,将搜集的资料,按年月 日顺序分别归档存放,井然有 序,各不相乱。李焘以极其谦逊 的态度,不直称其书为《续资治 通鉴》,而姑称《续资治通鉴长 编》。$$ 纪事详实是李焘《长编》的 第三个特色。《长编》坚持“宁失 于繁,毋失于略”的编写原则, 以980卷之篇幅谱写北宋一代 168年的历史。其内容之丰富详 尽,为前史所不及。《长编》旁征 博引,取材广泛。“凡实录、正 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 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 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 较然。”(《文献通考·经籍考》卷 20)他在学术上崇仰司马光,但 他记宋神宗、王安石变法,除采 用反对派司马光、文彦博、韩 琦、苏辙、邵伯温等人的记载 外,也大量采用了变法派王安 石《熙宁奏对日录》、《吕惠卿 集》、曾布《目录》、沈括《自志》等 著述,使这段重要历史的记载 丰满充盈,精彩纷呈。$$ 对所使用的历史资料进行 严密的考证是李焘《长编》的第 四个特色。他继承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 创立的考异法,对史料进行严密的考证,以自 注的方法,甄别史料,保存异说,“使众说咸会 于一”。如《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记杨业事,主要根据《九国志》的记载,但 对于其中的异说,李焘在自注中引用了《三朝 国史·杨业传》中大不相同的记载,并下以己 见:“今但从《九国志》,更须考之。”李焘的自 注考异法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长编》史料 的可信度,增加了它的史料价值。$$ 今本《长编》,系乾隆间四库馆臣从《永乐 大典》中辑出,已缺治平熙宁至绍圣间的部分 记载以及徽、钦二朝史事,重新编次,厘为 520卷,仍 为详实的 北宋史。中 华书局有 《长编》新 点校本,极 便读者。

划时代的史学丰碑——《资治通鉴》
作者: 汪受宽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商品经济发展  《通鉴》  经验教训  丰碑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王安石变法  史学  划时代 
描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 刷术广泛使用,统治者又重 视文化,提倡文学,注重以史 资政,这无疑推动了宋代史 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史学 历经千余年发展,至此终于 达到它的高峰,《资治通鉴》 (以下简称《通鉴》)就是宋代 史学划时代的丰碑。$$ 《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
全文: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 刷术广泛使用,统治者又重 视文化,提倡文学,注重以史 资政,这无疑推动了宋代史 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史学 历经千余年发展,至此终于 达到它的高峰,《资治通鉴》 (以下简称《通鉴》)就是宋代 史学划时代的丰碑。$$ 《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 县)涑水乡人。他历仕仁宗、英宗、神 宗、哲宗四朝。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司 马光因政见不同,受到排斥,居闲职 15年,专事《通鉴》的写作。哲宗继位, 政局发生变化,司马光当了6个月宰 相后辞世。$$ 在多年担任皇帝侍讲的过程中, 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 综,况于人主”,故而先后撰成简述历 代兴亡教训的编年体史书《历年图》、 《通志》,进呈英宗。英宗十分赏识,于 治平四年(1066年),命司马光设书局 编辑《历代君臣事迹》。神宗即位,听 其讲授以后,赞扬该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在刘 恕、刘■、范祖禹三位学者的协助下, 历时19年,司马光终于修成了这部上 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 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包括 1362年史事,共 294卷的编年体通史 巨著。$$ 司马光组织《通鉴》写作有一套严 密的编撰程序。第一步做丛目,由分修 者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历史事件的标 题,据标题排列有关史料。第二步做长 编,由分修者对丛目的史料进行整理 考订后,撰写出初稿。第三步由司马光 依据长编,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 熔铸润色,写成定稿。同时,司马光还 编出《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通 鉴目录》等简本,以供一般人选择阅 读。又编成《通鉴考异》,收录对《通鉴》 所用史料的考证、鉴别。$$ 《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仅有的一 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900 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备极推崇。清 人王鸣盛称:“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 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究其特 点,主要是:$$ 一、采用了丰富的史料,将千余年 的历史融会贯通,集于一书,将其中盘 根错节的无数事件加以耙梳,年经事 纬,条分缕析地写出来,而且吸收了纪 传体写作上的一些优点,每遇重大事 件,必交待其前因后果,同一史事的材 料,不再分见多处,避免了一般编年史 书材料零散不相联贯的弊病,开辟了 编年史体的新纪元。它使读者可以用 较少的时间,全面系统地了解这很长 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得到宝贵的历 史经验教训。$$ 二、材料丰富,考证精详,记史信 实。据统计,该书参考引用了359种史 籍,数千万字的材料,其中有半数左右 的书现已失传。作者对这么多的材料 进行了严谨的考异鉴别,往往一件事 要根据三四种资料写成,纠正了许多 支书中的记载错误,故所述史事多详 实可靠。而所创造的分三步成书和史 事考异的方法,更影响了后代史学,许 多史家运用其法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史 书。$$ 三、书中致力于探讨社会治乱的 原因,“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并“发挥精 隽,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书 中对历代政治事件、军事斗 争、农民起义、民族关系给予 了特别的关注。有真切详尽 的记录。书中大量揭露历代 统治者,包括帝王的罪恶,以 为劝戒。并且以“臣光曰”的 形式,从北来的现实政治出 发,有针对性地对史事发表 评说,阐述经验教训,希望实现清明政 治。$$ 四、《通鉴》虽为集体官修,但经 过司马光的精心总撰,全书风格一 致,如出一人之手。书中文笔卓绝,行 文生动优美,结构严谨,长于叙事,是 历史文学的楷模。许多篇章段落,都 可以作为一篇篇完美而生动的故事 看,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重大战役的描 述,气势磅礴,周详完备,绘声绘色, 脍炙人口。$$ 《通鉴》问世,对史学界有很大的 震动,除胡三省为之注释外,仿效该 书体例作史者历代不断,袁枢和朱熹 在此书基础上还创立了纪事本末史 体和纲目史体。因此,可以说《通鉴》 不愧是古代史书的典范。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