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史学丰碑——《资治通鉴》
【类型】报纸
【篇名】划时代的史学丰碑——《资治通鉴》
【作者】 汪受宽
【关键词】 商品经济发展 《通鉴》 经验教训 丰碑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王安石变法 史学 划时代
【报纸名称】光明日报
【出版日期】2001-07-31
【正文】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 刷术广泛使用,统治者又重 视文化,提倡文学,注重以史 资政,这无疑推动了宋代史 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史学 历经千余年发展,至此终于 达到它的高峰,《资治通鉴》 (以下简称《通鉴》)就是宋代 史学划时代的丰碑。
《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 县)涑水乡人。他历仕仁宗、英宗、神 宗、哲宗四朝。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司 马光因政见不同,受到排斥,居闲职 15年,专事《通鉴》的写作。哲宗继位, 政局发生变化,司马光当了6个月宰 相后辞世。
在多年担任皇帝侍讲的过程中, 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 综,况于人主”,故而先后撰成简述历 代兴亡教训的编年体史书《历年图》、 《通志》,进呈英宗。英宗十分赏识,于 治平四年(1066年),命司马光设书局 编辑《历代君臣事迹》。神宗即位,听 其讲授以后,赞扬该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在刘 恕、刘■、范祖禹三位学者的协助下, 历时19年,司马光终于修成了这部上 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 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包括 1362年史事,共 294卷的编年体通史 巨著。
司马光组织《通鉴》写作有一套严 密的编撰程序。第一步做丛目,由分修 者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历史事件的标 题,据标题排列有关史料。第二步做长 编,由分修者对丛目的史料进行整理 考订后,撰写出初稿。第三步由司马光 依据长编,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 熔铸润色,写成定稿。同时,司马光还 编出《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通 鉴目录》等简本,以供一般人选择阅 读。又编成《通鉴考异》,收录对《通鉴》 所用史料的考证、鉴别。
《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仅有的一 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900 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备极推崇。清 人王鸣盛称:“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 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究其特 点,主要是:
一、采用了丰富的史料,将千余年 的历史融会贯通,集于一书,将其中盘 根错节的无数事件加以耙梳,年经事 纬,条分缕析地写出来,而且吸收了纪 传体写作上的一些优点,每遇重大事 件,必交待其前因后果,同一史事的材 料,不再分见多处,避免了一般编年史 书材料零散不相联贯的弊病,开辟了 编年史体的新纪元。它使读者可以用 较少的时间,全面系统地了解这很长 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得到宝贵的历 史经验教训。
二、材料丰富,考证精详,记史信 实。据统计,该书参考引用了359种史 籍,数千万字的材料,其中有半数左右 的书现已失传。作者对这么多的材料 进行了严谨的考异鉴别,往往一件事 要根据三四种资料写成,纠正了许多 支书中的记载错误,故所述史事多详 实可靠。而所创造的分三步成书和史 事考异的方法,更影响了后代史学,许 多史家运用其法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史 书。
三、书中致力于探讨社会治乱的 原因,“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并“发挥精 隽,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书 中对历代政治事件、军事斗 争、农民起义、民族关系给予 了特别的关注。有真切详尽 的记录。书中大量揭露历代 统治者,包括帝王的罪恶,以 为劝戒。并且以“臣光曰”的 形式,从北来的现实政治出 发,有针对性地对史事发表 评说,阐述经验教训,希望实现清明政 治。
四、《通鉴》虽为集体官修,但经 过司马光的精心总撰,全书风格一 致,如出一人之手。书中文笔卓绝,行 文生动优美,结构严谨,长于叙事,是 历史文学的楷模。许多篇章段落,都 可以作为一篇篇完美而生动的故事 看,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重大战役的描 述,气势磅礴,周详完备,绘声绘色, 脍炙人口。
《通鉴》问世,对史学界有很大的 震动,除胡三省为之注释外,仿效该 书体例作史者历代不断,袁枢和朱熹 在此书基础上还创立了纪事本末史 体和纲目史体。因此,可以说《通鉴》 不愧是古代史书的典范。
- 1、毛泽东评点《资治通鉴》 1994.01
- 2、鸿儒巨擘和川令 作者:高剑峰,李峻石 2004.11
- 3、《资治通鉴》简论 作者:苏仲翔 1981.01
- 4、一部详实的北宋史 作者:周征松 2002.01
- 5、一桩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作者:李华瑞 2005.03
- 6、论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作者:施丁 1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