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缘自一本美国的畅销书── 《美德书》。这是一本与心灵有关的书,编著者 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在书中用上百 篇寓言、诗歌、传说、圣经故事、随笔、小说,阐 释了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 实、忠诚、自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据说, 这本书出版不久便开始长踞美国《纽约时报 书评》畅销书排行榜,之后被译成多种文字风 靡世界各地。现在,《美德书》中文简体字本已 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翻译出版,使我们得以一 睹这本美国畅销书的“芳容”,也促使我们反 思我们的品德教育读物。$$ 在美德正被现代人于忙碌的生活中渐渐 淡忘的今天,一本讲道德的书成为畅销书显 得颇具意味。翻开近800页厚的《美德书》,我 们看到圣经故事、伊索寓言,看到亚里士多德 的《修辞术》、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看到欧 ·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修昔底德的《在伯里 克利葬礼上的演说》……对,就是这些对西方 人来说老掉牙的故事,吸引着 成人们追忆自己的儿时时光, 并乐意把它们讲给自己的孩 子听。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开一 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都是最重要的…… 年轻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 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是 美德的典范……”这正是《美德书》的出发 点,在它精美的腰封上赫然写着“送给孩 子的最好礼物”。$$ 回到我们的问题,《美德书》的畅 销一方面是它“关注困境中的美国人” 的立意,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不带说教色 彩的活泼形式,我们的思想品德书为什 么不畅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类题 材的书往往堆积了太多的大道理,难以 真正打动孩子。事实上,我们有着丰厚 的道德传统,孔融让梨、车胤囊萤、孙 康映雪、司马光砸缸救人、大禹治水三 过家门而不入……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 故事对现代人的影响却已经越来越少, 我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却对孩子 的道德教育手足无措。 《美德书》中阐释了人类 作为一个整体所共同推崇 的基本美德,但毕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 美德中还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什么时候,我们能有 一本既为孩子津津乐道又能指导孩子知行的“东 方美德宝典”?$$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继承美德的过程就是 构筑和寻找“家园”的过程,对成人来说,重温 这些美德也就踏上了“回家”之路。一本好的思 想品德书应该是最适合亲子共读的书,想想吧, 在夜晚。一家人于温柔的灯光下轻声诵读那些古 老的篇章,温习人类本性中永恒的美德,这是何等 美妙的情景?慢慢地,人们的目光澄澈,人们的心 地纯净……
“健康”一词,原指身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与疾病。这种 解释主要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机能正常, 没有缺陷与障碍。人才的健康成长,光有才能发展是不行的,还必须 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才素质修养。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中的 “品性”,更为本质与重要,对于人才的健康成长起着核心与关键的 作用。$$ 然而一般而言,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远不如身体健康, 才能发展远不如品性发展。古时候江西金溪的神童仲永为什么没有成 才?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心理素质不完备,才能与品性彼此发展不协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才子,长期 的社会阅历与历史考察使他对才能与品性的关系有不同常人的见解。 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并健康成长,取决于才能与品性两种素质是否 完备无缺,发展是否平衡。他说,德才兼备并和谐充分发展之人是圣 人,无德缺才之人是愚人,德的发展强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君子,而德 的发展弱于才的发展之人是小人。这种观点与当前美国科学家研究的 结果是一致的。美国心理学者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人成功因素 中80%的作用在于“情商”,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司 马光的“德”即品性,与“情商”相当,而“才”即才能,与“智商” 相当。换句话说,只有“情商”与“智商”充分发展并相互协调的人 才能成为天才与伟人,“情商”与“智商”都较低又不愿发展的人是 蠢人,“智商”中等但更重视“情商”发展的人将来能成为人才,而 只注意发展“智商”不注意发展“情商”的人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人 才。$$
现在有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很片面,一提到素质教育 就是唱歌、跳舞、打球、练乐器等等。甚至某所学校搞管弦乐 队出名了,另一些学校也一窝蜂地“东施效颦”,还有些学校 把组织多少场演出作为衡量开展素质教育的标准。这其实是对 素质教育庸俗化的理解。$$ 唱歌、跳舞之类固然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它远不是素质 教育的全部,也 不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教育的核 心地位是传播科 学文化知识、提 高受教育者的科 学文化素质,这 一点不能变,否 则就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 不是截然对立,而是传统教育的完善和扬弃。我们推行素质教 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 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提高人的素质。$$ 在贺州市,我们提倡教师要实现几个观念的转变:从单纯 知识传授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单科知识传授变为整体知 识传授;从单纯培养智力因素变为同时注重开发非智力因素, 磨练学生心理素质。例如贺州市八步镇第一小学,老师在上语 文课讲“司马光砸缸”这一课时,问学生:与司马光一起玩的 孩子,所读的书差不多,所懂的知识也差不多,但为什么其他 孩子看见伙伴掉进水缸里就束手无策,司马光却能用石头把缸 砸烂让水流出来从而使伙伴得救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情况 吗?你是否也 能果断地自救 或救护他人? 这些问题的提 出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课堂 气氛十活 跃。我们提倡 在课堂45分钟里要效益,鼓励把一节课中一半以上的时间交给 学生来思考、交流、提问,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培养创新精 神、提高素质。$$ 现代社会很需要综合素质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这就要求 教师要有多方面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开展“教师素质工程” 中,其中一项是培养“三能教师”,即一个教师同时能上一门 必修课、一门选修课和带一个兴趣小组,让学 生不仅掌握课堂知识,还要培养生物、自然等 各方面的兴趣,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我们还在几所 小学办了少年军校、少年交警大队,一些中小 学与《小博士报》合作成立小记者团,组织学 生调查访问有成就的老校友,开展“科技月”、 “社会调查月”、“生活自理月”活动等等。这些 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使他们在不 同的环境中受到锻炼,甚至尝受失败的挫折, 心理素质逐渐得到磨练。
在热烈讨 论假日旅游的 话题中,有朋 友提出一个观 点──“一地 多日游”。 我站在正方一 边,积极地探 讨“一地多日游”的益处。$$ 旅游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 “旅速游缓”,旅游者要以最快 的速度,当然是安全舒适地到达 旅游目的地,然后,缓慢地享受 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所需的 一切。$$ 休闲游是这样,观光游也应 该是这样。传统的旅游观,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影响很 深。不少旅游爱好者比谁去过的 地方多、走的路最远,至于所到 之处是“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 缸砸光”就分不大清了。新、马、 泰、港、澳游,华东五市十日游, 诸如此类旅游产品,都是一时间 有广阔的市场,但前景并不看好 的线路。近来已被华东三市10日 游、韩国5日游、韩国3日游等产 品所逐渐替代。$$ “一地多日游”的中心思想 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内容多。我们 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是丰 富的,只是过多地强调了从古人 那里延续下来的,有些则是从近 代人那里留传下来的所谓特色, 而忽略了传统以外的其它资源。 这其中也许恰恰正蕴含着当代人 的旅游需求。人们知道黄山云海、 日出、奇松、怪石,轻视了一个 “雪”字, 这一轻视的代 价可不得 了──小半年 赋闲。多少南 方的游客、 港、澳、台胞 为这个“雪” 字,冒严寒拥向东北某一两个冰 雪旅游城市,而因雪而繁荣的旅 游目的地,与前者犯病的季节正 好相反,但毛病是同一个,雪过 天暖之后,就少有人来了。它的 夏季不美吗?20年前一首《太阳 岛上》的欢快歌曲, 唱出哈尔滨夏季的 美,也唱来了大批的 游人。
在热烈讨论假日旅游的话题中,有 朋友提出一个观点──“一地多日游”。 我站在正方一边,积极地探讨“一地多日 游”的益处。$$ 旅游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旅速游 缓”,旅游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当然是安 全舒适地到达旅游目的地,然后,缓慢地 享受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所需的一切。$$ 休闲游是这样,观光游也应该是这样。传统的旅游观,受“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影响很深。只身一人,带足(甚至不带)盘缠, 走得远远的,被视为有志之士,会受到大家的羡慕和尊敬。现在 不少旅游爱好者比谁去过的地方多、走的路最远,至于所到之处 是“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缸砸光”就分不大清了,新、马、泰、港、 澳游,华东五市十日游。诸如此类旅游产品,都是一时间有广阔 的市场,但前景并不看好的线路。近来已被泰一地、港一地、华东 三市十日、韩国五日、韩国三日等产品所逐渐替代。$$ 以港一地为例:有新婚之旅、购物之旅、8日投亲之旅、20日 靠友之旅,五花八门的旅游方式,大大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 “一地多日游”的中心思想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内容多。我们 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是 丰富的,只是过多地强调了从 古人那里延续下来的,有些则 是从近代人那里留传下来的所 谓特色,而忽略了传统以外的 其它资源。这其它当中也许恰 恰正蕴含着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人们知道黄山云海、日出、奇松、 怪石,轻视了一个“雪”字,这一轻视的代价可不得了──小半年 赋闲。多少南方的游客、港、澳、台胞为这个“雪”字,冒严寒拥向 东北某一两个冰雪旅游城市,而因雪而繁荣的旅游目的地,与前 者犯病的季节正好相反,但毛病是同一个,雪过天暖之后,就少 有人来了。它的夏季不美吗? 20年前一首《太阳岛上》的欢快歌 曲,唱出哈尔滨夏季的美,也唱来了大批的游人。$$ “一地多日游”有两层含义,一是一次去到一地玩多日,二是 每次去到一地玩的时间虽不多,但多去几次。但就目前大多数而 言,目的地的经营者会规划、会建设、会管理还不够,挖掘旅游资 源,细分旅游市场也欠缺。服务行业所说的市场就是人,研究市 场就是研究人,细分市场就是细分人,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 分支,自然也不例外。$$ 这确实是困扰旅游景区多年的问题,也是解决当前假日旅 游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旅游景区太需要认真合理挖掘资源,研究细分市场了。这 样就能把目光扫到“一地多日游”这个产品上,便于达到把旺 季市场保住,把淡季市场启动起来。丰富的旅游产品会让旅游 者多留几天,多去几次。
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能给大伙带来欢乐 的赵丽蓉今年没能在春节晚会上露面,原因是她老人家得了肺癌。赵 丽蓉生病住院治疗已将近四个月了,正接受化疗。因为已到了晚期, 医生拒绝回答她的病情会有怎样的发展。$$ 在赵丽蓉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她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配角形象, 深为观众喜爱。80年代末,赵丽蓉退休了。她本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休 息,可没料到退休生涯却是出人意料地大红大紫。1992年春节晚会, 她演了个“司马光砸缸”,这一砸使她成了春节晚会的“常客”。后 来,她又因《过年》而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有人劝赵 丽蓉出本自传,可赵丽蓉却说:“出那个干吗?出完后在街上卖,让 人家说三道四的。再说出书还不就是挑好的说、挑好的写。人家如果 记着你,在心里想着你不就行了,何必非得出书呢?”赵丽蓉住院治 疗了数月后,近日已从医院转到家中。赵丽蓉家中的保姆说,赵老师 回家后,精神状态很好,也很乐观,但经过一次病痛的折磨,老人的 身体明显虚弱……找不到赵丽蓉本人,一些记者就变着法儿到老太太 的干儿子巩汉林(春节晚会的小品搭档)那里探问究竟,把巩汉林搞 得不胜其烦。日前,他呼吁:请转告记者朋友们,别再打搅赵丽蓉老 师……$$
操着一口地道的唐山话,反反复复地说着 “司马光砸缸,司马缸砸光”的英雄母亲形 象,永远定格在了广大观众的脑海中。赵丽蓉 带着平静的微笑,离开了她相伴一生的舞台。$$ 以唱评剧起家的赵丽蓉,竟在退休之后, 以演小品红透半边天,她那幽默、质朴的表演 风格,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赵丽蓉去世的消息在媒体发出后,很多观 众都表示出深深惋惜。是的,仿佛才刚刚看完 她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精彩表演,她的一颦一 笑还历历在 目,她那爽朗 的笑声还在耳 边回响,谁能 相信,她已经 永远离去了。$$ 也许观众 不会忘记, 在1998年的 春节联欢晚会上,年过7旬的赵老太在她的最 后一个小品演出中,手举麦克风,无限深情地 用英文高歌一曲当年最流行的《泰坦尼克号》 主题曲《我心依旧》,赢得观众满堂喝彩。 然而,谁会想到,这个在舞台上逗得大家前仰 后合的老人,已是患有晚期肺癌的病人。她的 儿子盛大鸣回忆说:“记得在那年春节前2个 多月的紧张排练中,妈妈常常说胸口疼。春节 前5天,我们便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 肺癌晚期。$$ 赵丽蓉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无穷的笑声, 在实际生活中则给家里带来无限欢乐。当她知 道自己的病情后,十分平静,依然保持着一贯 的乐观风格。$$ 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赵丽蓉坚决地从 医院回到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的家中,与家人 共度了最后一个春节。这个如农家小院的家 以及家门前的一片菜地,是赵老太的最爱。她 在家的时候,最喜欢干的就是种种菜、喂喂鸡 等一些农活。$$ 赵丽蓉在 自己60 多年 的艺术生涯 中,获得了无 数次大奖, 但她在弥留之 际,仍流露出 一生最大的遗 憾:没能与好莱坞巨星格里高列·派克联袂主 演《嗨,弗兰克》。此片导演黄蜀芹早在几年 前就已选定有“中国第一老太”之称的赵丽蓉 饰演女主角。当赵老太得知剧本即将开拍时, 虽已身患绝症,但她表示:“就是带着药瓶子 也要拍!”$$ 赵丽蓉带着遗憾走了,但她却把微笑永远 留给了观众。(记者任忆)$$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