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划时代的史学丰碑——《资治通鉴》
作者: 汪受宽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商品经济发展  《通鉴》  经验教训  丰碑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  王安石变法  史学  划时代 
描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 刷术广泛使用,统治者又重 视文化,提倡文学,注重以史 资政,这无疑推动了宋代史 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史学 历经千余年发展,至此终于 达到它的高峰,《资治通鉴》 (以下简称《通鉴》)就是宋代 史学划时代的丰碑。$$ 《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
全文: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 刷术广泛使用,统治者又重 视文化,提倡文学,注重以史 资政,这无疑推动了宋代史 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史学 历经千余年发展,至此终于 达到它的高峰,《资治通鉴》 (以下简称《通鉴》)就是宋代 史学划时代的丰碑。$$ 《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 县)涑水乡人。他历仕仁宗、英宗、神 宗、哲宗四朝。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司 马光因政见不同,受到排斥,居闲职 15年,专事《通鉴》的写作。哲宗继位, 政局发生变化,司马光当了6个月宰 相后辞世。$$ 在多年担任皇帝侍讲的过程中, 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 综,况于人主”,故而先后撰成简述历 代兴亡教训的编年体史书《历年图》、 《通志》,进呈英宗。英宗十分赏识,于 治平四年(1066年),命司马光设书局 编辑《历代君臣事迹》。神宗即位,听 其讲授以后,赞扬该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在刘 恕、刘■、范祖禹三位学者的协助下, 历时19年,司马光终于修成了这部上 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 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包括 1362年史事,共 294卷的编年体通史 巨著。$$ 司马光组织《通鉴》写作有一套严 密的编撰程序。第一步做丛目,由分修 者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历史事件的标 题,据标题排列有关史料。第二步做长 编,由分修者对丛目的史料进行整理 考订后,撰写出初稿。第三步由司马光 依据长编,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 熔铸润色,写成定稿。同时,司马光还 编出《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通 鉴目录》等简本,以供一般人选择阅 读。又编成《通鉴考异》,收录对《通鉴》 所用史料的考证、鉴别。$$ 《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仅有的一 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900 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备极推崇。清 人王鸣盛称:“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 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究其特 点,主要是:$$ 一、采用了丰富的史料,将千余年 的历史融会贯通,集于一书,将其中盘 根错节的无数事件加以耙梳,年经事 纬,条分缕析地写出来,而且吸收了纪 传体写作上的一些优点,每遇重大事 件,必交待其前因后果,同一史事的材 料,不再分见多处,避免了一般编年史 书材料零散不相联贯的弊病,开辟了 编年史体的新纪元。它使读者可以用 较少的时间,全面系统地了解这很长 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得到宝贵的历 史经验教训。$$ 二、材料丰富,考证精详,记史信 实。据统计,该书参考引用了359种史 籍,数千万字的材料,其中有半数左右 的书现已失传。作者对这么多的材料 进行了严谨的考异鉴别,往往一件事 要根据三四种资料写成,纠正了许多 支书中的记载错误,故所述史事多详 实可靠。而所创造的分三步成书和史 事考异的方法,更影响了后代史学,许 多史家运用其法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史 书。$$ 三、书中致力于探讨社会治乱的 原因,“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并“发挥精 隽,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书 中对历代政治事件、军事斗 争、农民起义、民族关系给予 了特别的关注。有真切详尽 的记录。书中大量揭露历代 统治者,包括帝王的罪恶,以 为劝戒。并且以“臣光曰”的 形式,从北来的现实政治出 发,有针对性地对史事发表 评说,阐述经验教训,希望实现清明政 治。$$ 四、《通鉴》虽为集体官修,但经 过司马光的精心总撰,全书风格一 致,如出一人之手。书中文笔卓绝,行 文生动优美,结构严谨,长于叙事,是 历史文学的楷模。许多篇章段落,都 可以作为一篇篇完美而生动的故事 看,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重大战役的描 述,气势磅礴,周详完备,绘声绘色, 脍炙人口。$$ 《通鉴》问世,对史学界有很大的 震动,除胡三省为之注释外,仿效该 书体例作史者历代不断,袁枢和朱熹 在此书基础上还创立了纪事本末史 体和纲目史体。因此,可以说《通鉴》 不愧是古代史书的典范。

拜谒司马光祠
作者: 刘永录 卫良虎 卫永山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通鉴》  别有天地  宋哲宗  禅院  改良主义者  神道碑  《资治通鉴》  拜谒  讲解员  司马光 
描述:在大运公路的南端,横亘着一道上百里长的黄土岭,人们 称它为峨嵋岭。该岭中部夏县段的一片开阔地上,坐落着一座 规模宏丽、古朴肃穆的茔祠──司马温公祠。深秋时节,我们 慕名来到这里。只见祠前峰岭逶迤,奔突成势;祠后涑水环绕, 奔流生趣;祠中古冢高垒,石刻遍布;祠堂红砖碧瓦,雕梁画 栋。浓浓的古香白色和诗
全文:

在大运公路的南端,横亘着一道上百里长的黄土岭,人们 称它为峨嵋岭。该岭中部夏县段的一片开阔地上,坐落着一座 规模宏丽、古朴肃穆的茔祠──司马温公祠。深秋时节,我们 慕名来到这里。只见祠前峰岭逶迤,奔突成势;祠后涑水环绕, 奔流生趣;祠中古冢高垒,石刻遍布;祠堂红砖碧瓦,雕梁画 栋。浓浓的古香白色和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登堂入 院”,去探寻这位宋代名相、史学泰斗的历史足迹。$$ 司马光幼时砸缸救童,名声远扬$$ 一个特别的“警枕”陪伴他度过 一生$$ 《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历代帝王 和史学家的推崇$$ 茔祠百余亩大,景色秀丽,风光怡人。我们无暇欣赏那 精雕细刻的石人、石马,也无意去观看那翠绿的松柏和盛开的 秋菊,而是跟着导游,首先来到了祠堂正殿。殿内宽敞明亮,四 壁的40余幅连环画,讲述了司马光生平的离奇故事。而最引 人注目的是殿中央的一排玻璃柜,柜里陈列着司马光编写的 惊世巨著──《资治通鉴》,各种版本,多种封面,透过玻璃,在 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 孩提时代,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救童的故事,得知他聪敏 过人,大智大勇。中学时代,对他有了大概的了解: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涑水(夏县水头镇小晁村)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杰出的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而今天, 当我们走进司马光祠,在讲解员的帮助下,才对司马光有了一 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令我们叹服的是他刻苦攻读、精心著 述的精神。$$ 讲解员告诉了我们一个“警枕”的故事:司马光出身书香 门第,从小接受到知识的熏陶,酷爱读书。青少年时代,他经常 起五更、睡半夜,珍惜寸阴。 为了不“睡懒觉”,误时光,他 专门让木匠做了一个圆木枕 头,读至深夜要睡觉时,便垫 高床的一头,枕着圆木,脚高 头低地睡上“坡式床”,枕时 间长了,头一抬动,圆木便顺 坡滚下,惊醒后便继续读书。 据说,这个“警枕”曾陪伴他 度过一生。正是警枕促使他 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从而精 通史籍,通晓音乐、律历、天 文等知识,20岁便考中进士 甲科。也正是警枕激励他在 朝为官时,时时不放松读书 学习;特别是在因反对变法 而遭贬洛阳之后,更是发奋 苦读,读遍了历朝的各种正 史、偏史、野史等等,考订异 同,删削增补,加工润色。带 领有关人员,苦干19个春 秋,书写300余万字,编成了 一部上起周威烈王、下迄五 代十国共计1362年的历史 巨著──《资治通鉴》。完成 之后,宋神宗亲自赐名、作 序,每看完一篇,都在首尾盖 上图章作记。称其“尽古今之 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 事,是亦典型之总会,册牍之 渊林矣”。$$ 《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历 代封建帝王和史学家的推崇 和重视。宋元之际文学家胡 三省评价:“为人君而 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 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 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 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 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 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 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 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 害,此必然者也。”$$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 启超说,《通鉴》确实是中古以来一 大创作,至今传习之盛,与《史记》、《汉书》相埒。$$ 毛泽东主席对《通鉴》也爱不释手,一生竟 通读了19遍之多,1949年进京时,身边还带着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多次要求领导干部们 多看看此书。$$ 这部巨著传至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和版 本,它充分展现了司马光的卓越功绩,奠定了他 千古帝师的地位。$$ 皇帝题写碑额,苏轼撰写 碑文的神道碑$$ “杏花碑”述说了司马光、 王安石、苏轼三巨子的 沉浮$$ 圣世泰斗人生坎坷,精神 不朽$$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四块镶嵌 在杏花碑厅里的“杏花碑”。据说它原是宋哲宗 在司马光死后为其立的一块神道碑。那么,它为 何破成四块被镶嵌在厅中的墙壁上,又叫做“杏 花碑”呢?讲解员告诉了我们它的来龙去脉。$$ 哲宗元年,司马光从被贬的洛阳返回京都,重 新当了宰相。一上任,便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 除,并将一批支持变法的官吏贬出京城。由于他年 事已高,身体不佳,加上昼夜劳累,积劳成疾,为相 8个月便溘然逝世,终年68岁。宋哲宗嘉其为国 尽力,亲临其丧,追封司马光为“温国公”。命苏轼 为其撰写碑文。哲宗亲笔题写了“忠清粹德之碑” 六字碑额,在司马光坟前竖起了一幢巨大的神道 碑,详细述说了司马光生前的功绩和他死后人们 痛悼情景:“人们罢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私亲, 哭公以送丧者,盖以千万数。”$$ 不久,太皇太后病逝,年幼的哲宗左右不了 局势,变法派一批老臣返京执政,说司马光 诬谤先帝,要求哲宗对其追贬,夺回赠 谥,焚棺扬尸,因遭众臣反对未 能如愿,便拿神道碑出气。 派人来到司马祖 坟毁掉碑楼, 砸坏石碑,磨 平字迹,将 其深埋地下,并将撰写碑文的苏 轼逐出朝廷。只因碑额上有哲宗 亲书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字,他 们不敢砸,便弃之一旁。然而,不 知是上天有灵,还是有人暗中保 护,几十年之后,埋碑的地方长着 一棵杏树,“晓枝蟠曲,周映交护, 如幄如盖,春华秋实”,金皇统八 年,即公元1148年,新上任的县 令拜谒司马光墓,眼前荒草丛生, 瓦砾遍地,只有那株杏树枝繁叶 茂,果实累累。他向周围的百姓和僧人打听 后,得知神道碑就在杏树旁,便让人从杏树下 挖出四块断碑,并在司马光的后代家里找出 了碑文拓本,将碑文摹刻于上,将石碑镶嵌在 墙壁之上,盖起厅子加以保护。由于此碑是从 杏花落下的地方找到的,故称“杏花碑”,此厅 也叫“杏花碑厅”。$$ 那么,祠堂前的忠清粹德之碑又是怎么 回事呢?讲解员说,明嘉靖二年(1506年),巡 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到河东视察,拜谒了 司马光墓,他看到了残破的杏花碑之后,感慨 不已。出于对司马光的崇敬和爱戴,他决心重 竖司马光的神道碑。于是,派人到百里之外的 稷王山精选碑料,磨制成巨碑,先后动用了 10000多个民工,历时3年,用滚木慢慢运到 了夏县。他亲手书写了苏轼的碑文,令石匠镌 刻在上,配用宋代时皇帝亲书的“忠清粹德之 碑”碑额和碑座,依照宋碑的规制,恢复了原 貌。全碑高达8.3米,宽1.7米,厚0.4米,终 于再现了原碑浩气雄风。其螭首之大,龟座之 巨,碑身之宏,碑雕之精,为华夏罕有。$$ 碑成之后,朱实昌又令工匠建造碑楼一 座加以保护,至今碑楼高高耸立,楼上的对联 仍然清晰可见:上联是:忠清发越秀峨嵋,下 联为:粹德辉煌流涑水,横批是:圣世泰斗。$$ 这座巨碑,诉说了司马光平生坎坷,展示 了他的不朽精神。$$ 司马光不信佛,祖坟旁 却建了佛寺$$ “余庆禅院”是皇帝赐名 的家庙$$ 司马光祠是国保级文物 也是夏县的文化品牌$$ 跟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余庆禅院。据 说这是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大殿始建于 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虽经 千年风雨,却完好无损,宋味犹存, 为我国现存的宋代建筑之一,吸引着游人久久驻足观望。$$ 司马光一生不喜释、老。不信佛、道,而又为何在他的祖坟 旁建佛寺呢?讲解员又告诉了这样一段故事:$$ 宋朝时,先帝死后往往耗去国家的巨大钱财,建造十分豪 华的陵墓,同时还有专门的护陵机构来负责皇家百官的祭祀 拜谒。宋英宗时,除了增加造墓的投资之外,还要在陵前再建 大寺庙,让数百名僧人常住庙中,为先帝护陵求福。司马光得 知后,力劝英宗减少建墓投资,停建陵前寺庙,将省下的钱用 于强军和安慰朝臣。他说,不少文臣武将终年为国尽忠,而生 前不能尽孝,死后坟地荒凉,确实令人见了心寒,不如将省下 的钱拿出一部分在朝臣们的祖坟前建个小寺,让一二个僧人 去坟地,一则种地糊口;二则护坟祭拜。以解文武百官的后顾 之忧。宋帝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在一批朝臣的祖坟旁建起了 寺庙。司马光虽然百般推辞。然而,宋帝还是派人在他家的祖 坟旁也建了寺庙,并赐名“余庆禅院”。$$ 禅院佛殿五间,大门匾额上书:“别有天地”,据说是清乾隆 年间一进士所书,殿内三尊彩塑大佛,披金盘坐于莲台之上。如 来佛居中,两眼正视,右手高抬,好像在传经处事;弥勒佛在左, 双目微闭,右手抚胸,好像在思索着如何将人们带入极乐世界; 药师佛在右,双目下视,双手握拢,像是在详察人世,考虑着为人 们驱邪造福。中间有两个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一个是文殊菩 萨。前有护法神将,侧为16罗汉,象征着释迦牟尼的16个弟子, 或怒,或喜,或沉思,或倾听,或仰视,或俯瞰,形态各异,活灵活 现。后墙壁画上的阿兰与迦叶两个大弟子,紧随佛祖之后,时刻 听从吩咐。大殿里塑像造型传神,画幅施彩绚丽,栩栩如生,满堂 生辉,确是一个佛教师弟们欢聚一堂的美丽世界。我想,这大概 就是前人所书“别有天地”的意思吧!$$ 公元1086年9月,司马光去世,死时家中陈设萧然,唯有 数箱图书。按照他的遗嘱穿着旧衣服,盖着旧被褥入棺后,归 葬于祖坟中。余庆禅院的僧人们因敬重司马光高尚品德和卓 越才识,精心地看护着他的坟院,日夜焚香诵经,为其求福求 佑,超度亡灵。而当次年毁坟 砸碑的大难来临之时,僧人 们又同砸碑官兵作了不屈的 斗争。$$ 公元1148年,余庆禅院 主持圆真和尚,在县令王廷 直的鼎力支持下,和众僧一 起,挖出杏花碑,并拿出多年 的积蓄,盖起杏花碑厅进行 保护。后来的僧人们,都以圆 真和尚为榜样,与司马光的 后裔们一起,精心守护着司 马光的坟院。解放后,党和人 民对禅院和茔祠的其它部分 进行了维修,1988年,司马 公祠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 物保护单位,并被省、地、县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出茔祠之门,眼前是 一个宽敞、庄重的大广场,广 场青砖铺地,红砖围墙,鲜花 绿草点缀其间,一尊6.8米 高的司马光大铜像屹立在广 场中央。夏县为了发展旅游 业,将司马光祠这个国保单 位作为龙头,筹集资金,全面 整修,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不 久前,在这里召开了盛况空 前的“禹都文化节暨旅游经 贸洽谈会”,夏县以司马光祠 为主要旅游产品,发展旅游 经济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 司马光这张文化品牌将为夏 县带来新的惊喜。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