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自宋代以后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提高统治本领、丰富治国经验的金科玉律,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烁着夺目光彩。它与号称“正史”的《史记》、《左传》、《四库全书》并相辉映,记述了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说起《资治通鉴》,略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它的主要作者是司马光,但《资治通鉴》集体创作的另一重量级编修人物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和川县令刘恕。$$刘恕字道原,筠州高安 今江西 人,刘恕天资聪颖,18岁就以博学多识在皇佑元年以第一名(也就是人们统称的状元)中进士,据《中国通史》、《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和《岳阳县志》载,宋英宗治平年间任和川 今山西安泽县和川镇 县令。刘恕博闻强记,对于史学十分精通,除写正史之外,稗官野史、私纪杂说,无所不览。黄庭坚对刘恕赞誉至极,说:“刘道原天机迅疾,览天下记簿,文与美恶,过目成诵。书契以来治乱成败,人才之贤不肖,天文、地理、氏族之所自出,口谈手画,贯穿百家之记,皆可覆而不谬”。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3《刘道原墓志铭》 ,说:“其学自书契以来以至于今,国家治乱,群臣世系,广至于郡国山川之名物,详至于岁月时日之后先,问焉必知,考焉必信,有疑焉必决,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闾族党之事也”。 《张右史文集》卷49《冰五堂记》 ,刘恕对历史知识的娴熟,即使是当时“号通史学,贯通古今”的司马光、欧阳修“亦自以不及而取正焉”。司马光对刘恕爱慕敬服,在其《传家集》中记道:“坐听其谈,衮衮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皆有稽据可考验,令人不觉心服”。刘恕对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十分精到。司马光曾记载这样一件事,在洛阳时一同游万安山,道旁有一石碑,据碑文载乃是五代时一将领,此人并不是出名人物,常人不注意,刘恕却能详说此人生平事迹,司马光回来后,取史书查验,果然不差。由此可见,刘恕在当代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史学专家。$$英宗治平三年司马光受命在秘阁设立书局,并让自选馆阁英才助修史书,此时,司马光首先上书举荐刘恕:“馆阁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惟和川令刘恕一人而已”。刘恕被选入局后,一面料理和川县政务,一面协助司马光编修史书,司马光每遇“史事之纷错难治者,则以委之道原,光蒙成而已”,对刘恕的才识和能力,司马光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依赖,在确定《通鉴》的体裁、立意、章节等史书编修的重大问题上,司马光均与刘恕讨论后才制定,刘恕在整个史书的编修中实际上担任着副手的重要职责,对《通鉴》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光深有感触地说:“光之得道原,尤瞽师之得相也”。刘恕在书局中不但承担着统揽全局的具体事务,而且亲自撰修部分内容。关于刘恕负责了哪个部分,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一说是自南北朝至隋的长编;一说是专修五代部分,还有的说刘恕担任的工作前后有变化。不论哪种说法,都明证了刘恕参与了《通鉴》的具体编纂工作。《通鉴》的编修历经19个春秋,在撰修过程中,书局不断将已修好的部分呈上御览,宋神宗阅后,深为史书内容之丰富,叙事之平实,文笔之畅达,启智开思之功用所撼动,因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特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神宗亲为制《序》,俾日进读。为彰扬刘恕对《通鉴》编修做出的重大贡献,司马光特上书为刘恕请功:“臣往岁初受敕编修《资治通鉴》,首先举恕同修。恕博闻强记,尤精史学,举世少及。臣修上件书,其讨论编次,多出于恕。至于十国五代之际,群雄竟逐,九土分裂,传记讹谬,间编缺落,岁月交互,事迹差舛,非恕精博。它人莫能整治。……先以为功力最多”,对刘恕赞誉有加,功推第一。$$刘恕虽然名分上是协助司马光修史,但并不是一味地依从于司马光,对史学刘恕有着自己独到的史学见解,刘恕不但经常在一些具体的史例中与司马光讨论商榷,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是对一些史学编修中的宏观的重大问题,刘恕曾向司马光提出了置疑。今人从大量的史料中不难看出,刘恕不满20岁到尧都根祖文化之域,孕育了传大先哲荀子之地任和川县令,他就不能不受积淀厚重的尧文化和荀子文化的熏陶和在史学潜能上产生质的飞跃和提升,他也不可能不对人类文化的根祖尧和旷世大儒荀子万分敬仰,推崇至极。《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但它上限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限止于宋朝,对此刘恕疑问司马光:“公之书不始于上古或尧舜何也?”,对《通鉴》不写文化、不载文人,刘恕也提出了置疑只录“荀 荀子 语,何不见其传略?”对这些置疑虽然司马光也进行了解释,但作为副手的刘恕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看法,刘恕这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史学家,为了不使后世“学者考古常阅小说,取舍乖异,莫知适从”,在他编纂《通鉴》料理政务的暇隙,便开始着手“补其缺陷”,撰写《通鉴》没有编纂的从伏羲至周威烈王时期和宋朝一祖四宗两个时期的历史,前者作为《资治通鉴前记》,后者作为《资治通鉴后记》,将《通鉴》上展下延,使《通鉴》真正成为一部上起远古,下迄当代的名副其实的“通史”。十分可惜的是在熙宁九年时,刘恕由于劳累过度,又因其父去世,悲哀忧郁,得了麻痹症,不能执笔,由他口授,其子刘羲仲记录,只完成了《前记》十卷,与《通鉴》衔接,于元丰元年九月便英年早逝,年仅47岁,《后记》无法完成,遂将《前记》更名为《资治通鉴外记》。《资治通鉴外记》是《通鉴》的重要补充,是《通鉴》的一部姊妹篇,成为后世学者了解远古历史的重要著作。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外记》没有记至荀子时代,若不是司马光《通鉴》的断限年代已囊括了荀子时期,刘恕一定会将荀子大书特书一番,那样,荀子生地在安泽也就有了定论,后人也就不再会有张冠李戴的歧议了。刘恕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年轻时,便在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中以“引经据典、见解独到”的出众才华惊服考官,被选为第一;出仕后,又被英宗、神宗赏识,行走于上层士大夫之间。那么,这么一位在当世极负盛名的学者型政治家,又何以能够到和川这样一个山区县充任县令呢?$$和川位于华夏文明发祥地———晋南的腹地,在距史料准确记载的唐叔虞休养生息的唐城和叔虞屯兵蓄锐的唐王寨都不到30华里。可想而知,这里的开发历史较早,至大宋朝,当时的和川已无疑成为一个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人口聚集的地方。从地理方位上看,和川居于古上党关脚下,东扼上党,西控平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朝历代不能不把它视为居安思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经营重地。这样看来,朝廷把刘恕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富有政治抱负的人委任以和川县令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和川县令”官小位重。$$宋时的和川县,虽说是一“弹丸”之地,但是在历史上却是一片风云际会,群星闪耀,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这里曾经诞生了杰出的政治家蔺相如、伟大的思想家荀子,以及著明的“四代八杰”、“五夫三卿”的冀缺家族 后世学者称,在中华家族史上只有闻喜裴家可与冀家比美 。和川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刘恕任和川县令后,这里的陶唐文化滋养了他,建功立业的人文精神激励了他,使他能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协助司马光完成了宏篇巨制《资治通鉴》。刘恕同尧文化与和川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正是他对司马光撰写《通鉴》时不记尧舜、不传荀子而耿耿于怀的重要原因之一。刘恕任和川县令时,尚不足20岁,他的黄金年华、人生的主要阶段是在和川度过的,他任县令11载,一面勤于政务,一面协修《通鉴》,他的理政修史精神确实值得永世传承。
在大运公路的南端,横亘着一道上百里长的黄土岭,人们 称它为峨嵋岭。该岭中部夏县段的一片开阔地上,坐落着一座 规模宏丽、古朴肃穆的茔祠──司马温公祠。深秋时节,我们 慕名来到这里。只见祠前峰岭逶迤,奔突成势;祠后涑水环绕, 奔流生趣;祠中古冢高垒,石刻遍布;祠堂红砖碧瓦,雕梁画 栋。浓浓的古香白色和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登堂入 院”,去探寻这位宋代名相、史学泰斗的历史足迹。$$ 司马光幼时砸缸救童,名声远扬$$ 一个特别的“警枕”陪伴他度过 一生$$ 《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历代帝王 和史学家的推崇$$ 茔祠百余亩大,景色秀丽,风光怡人。我们无暇欣赏那 精雕细刻的石人、石马,也无意去观看那翠绿的松柏和盛开的 秋菊,而是跟着导游,首先来到了祠堂正殿。殿内宽敞明亮,四 壁的40余幅连环画,讲述了司马光生平的离奇故事。而最引 人注目的是殿中央的一排玻璃柜,柜里陈列着司马光编写的 惊世巨著──《资治通鉴》,各种版本,多种封面,透过玻璃,在 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 孩提时代,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救童的故事,得知他聪敏 过人,大智大勇。中学时代,对他有了大概的了解: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涑水(夏县水头镇小晁村)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杰出的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而今天, 当我们走进司马光祠,在讲解员的帮助下,才对司马光有了一 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令我们叹服的是他刻苦攻读、精心著 述的精神。$$ 讲解员告诉了我们一个“警枕”的故事:司马光出身书香 门第,从小接受到知识的熏陶,酷爱读书。青少年时代,他经常 起五更、睡半夜,珍惜寸阴。 为了不“睡懒觉”,误时光,他 专门让木匠做了一个圆木枕 头,读至深夜要睡觉时,便垫 高床的一头,枕着圆木,脚高 头低地睡上“坡式床”,枕时 间长了,头一抬动,圆木便顺 坡滚下,惊醒后便继续读书。 据说,这个“警枕”曾陪伴他 度过一生。正是警枕促使他 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从而精 通史籍,通晓音乐、律历、天 文等知识,20岁便考中进士 甲科。也正是警枕激励他在 朝为官时,时时不放松读书 学习;特别是在因反对变法 而遭贬洛阳之后,更是发奋 苦读,读遍了历朝的各种正 史、偏史、野史等等,考订异 同,删削增补,加工润色。带 领有关人员,苦干19个春 秋,书写300余万字,编成了 一部上起周威烈王、下迄五 代十国共计1362年的历史 巨著──《资治通鉴》。完成 之后,宋神宗亲自赐名、作 序,每看完一篇,都在首尾盖 上图章作记。称其“尽古今之 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 事,是亦典型之总会,册牍之 渊林矣”。$$ 《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历 代封建帝王和史学家的推崇 和重视。宋元之际文学家胡 三省评价:“为人君而 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 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 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 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 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 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 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 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 害,此必然者也。”$$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 启超说,《通鉴》确实是中古以来一 大创作,至今传习之盛,与《史记》、《汉书》相埒。$$ 毛泽东主席对《通鉴》也爱不释手,一生竟 通读了19遍之多,1949年进京时,身边还带着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多次要求领导干部们 多看看此书。$$ 这部巨著传至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和版 本,它充分展现了司马光的卓越功绩,奠定了他 千古帝师的地位。$$ 皇帝题写碑额,苏轼撰写 碑文的神道碑$$ “杏花碑”述说了司马光、 王安石、苏轼三巨子的 沉浮$$ 圣世泰斗人生坎坷,精神 不朽$$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四块镶嵌 在杏花碑厅里的“杏花碑”。据说它原是宋哲宗 在司马光死后为其立的一块神道碑。那么,它为 何破成四块被镶嵌在厅中的墙壁上,又叫做“杏 花碑”呢?讲解员告诉了我们它的来龙去脉。$$ 哲宗元年,司马光从被贬的洛阳返回京都,重 新当了宰相。一上任,便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 除,并将一批支持变法的官吏贬出京城。由于他年 事已高,身体不佳,加上昼夜劳累,积劳成疾,为相 8个月便溘然逝世,终年68岁。宋哲宗嘉其为国 尽力,亲临其丧,追封司马光为“温国公”。命苏轼 为其撰写碑文。哲宗亲笔题写了“忠清粹德之碑” 六字碑额,在司马光坟前竖起了一幢巨大的神道 碑,详细述说了司马光生前的功绩和他死后人们 痛悼情景:“人们罢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私亲, 哭公以送丧者,盖以千万数。”$$ 不久,太皇太后病逝,年幼的哲宗左右不了 局势,变法派一批老臣返京执政,说司马光 诬谤先帝,要求哲宗对其追贬,夺回赠 谥,焚棺扬尸,因遭众臣反对未 能如愿,便拿神道碑出气。 派人来到司马祖 坟毁掉碑楼, 砸坏石碑,磨 平字迹,将 其深埋地下,并将撰写碑文的苏 轼逐出朝廷。只因碑额上有哲宗 亲书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字,他 们不敢砸,便弃之一旁。然而,不 知是上天有灵,还是有人暗中保 护,几十年之后,埋碑的地方长着 一棵杏树,“晓枝蟠曲,周映交护, 如幄如盖,春华秋实”,金皇统八 年,即公元1148年,新上任的县 令拜谒司马光墓,眼前荒草丛生, 瓦砾遍地,只有那株杏树枝繁叶 茂,果实累累。他向周围的百姓和僧人打听 后,得知神道碑就在杏树旁,便让人从杏树下 挖出四块断碑,并在司马光的后代家里找出 了碑文拓本,将碑文摹刻于上,将石碑镶嵌在 墙壁之上,盖起厅子加以保护。由于此碑是从 杏花落下的地方找到的,故称“杏花碑”,此厅 也叫“杏花碑厅”。$$ 那么,祠堂前的忠清粹德之碑又是怎么 回事呢?讲解员说,明嘉靖二年(1506年),巡 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到河东视察,拜谒了 司马光墓,他看到了残破的杏花碑之后,感慨 不已。出于对司马光的崇敬和爱戴,他决心重 竖司马光的神道碑。于是,派人到百里之外的 稷王山精选碑料,磨制成巨碑,先后动用了 10000多个民工,历时3年,用滚木慢慢运到 了夏县。他亲手书写了苏轼的碑文,令石匠镌 刻在上,配用宋代时皇帝亲书的“忠清粹德之 碑”碑额和碑座,依照宋碑的规制,恢复了原 貌。全碑高达8.3米,宽1.7米,厚0.4米,终 于再现了原碑浩气雄风。其螭首之大,龟座之 巨,碑身之宏,碑雕之精,为华夏罕有。$$ 碑成之后,朱实昌又令工匠建造碑楼一 座加以保护,至今碑楼高高耸立,楼上的对联 仍然清晰可见:上联是:忠清发越秀峨嵋,下 联为:粹德辉煌流涑水,横批是:圣世泰斗。$$ 这座巨碑,诉说了司马光平生坎坷,展示 了他的不朽精神。$$ 司马光不信佛,祖坟旁 却建了佛寺$$ “余庆禅院”是皇帝赐名 的家庙$$ 司马光祠是国保级文物 也是夏县的文化品牌$$ 跟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余庆禅院。据 说这是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大殿始建于 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虽经 千年风雨,却完好无损,宋味犹存, 为我国现存的宋代建筑之一,吸引着游人久久驻足观望。$$ 司马光一生不喜释、老。不信佛、道,而又为何在他的祖坟 旁建佛寺呢?讲解员又告诉了这样一段故事:$$ 宋朝时,先帝死后往往耗去国家的巨大钱财,建造十分豪 华的陵墓,同时还有专门的护陵机构来负责皇家百官的祭祀 拜谒。宋英宗时,除了增加造墓的投资之外,还要在陵前再建 大寺庙,让数百名僧人常住庙中,为先帝护陵求福。司马光得 知后,力劝英宗减少建墓投资,停建陵前寺庙,将省下的钱用 于强军和安慰朝臣。他说,不少文臣武将终年为国尽忠,而生 前不能尽孝,死后坟地荒凉,确实令人见了心寒,不如将省下 的钱拿出一部分在朝臣们的祖坟前建个小寺,让一二个僧人 去坟地,一则种地糊口;二则护坟祭拜。以解文武百官的后顾 之忧。宋帝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在一批朝臣的祖坟旁建起了 寺庙。司马光虽然百般推辞。然而,宋帝还是派人在他家的祖 坟旁也建了寺庙,并赐名“余庆禅院”。$$ 禅院佛殿五间,大门匾额上书:“别有天地”,据说是清乾隆 年间一进士所书,殿内三尊彩塑大佛,披金盘坐于莲台之上。如 来佛居中,两眼正视,右手高抬,好像在传经处事;弥勒佛在左, 双目微闭,右手抚胸,好像在思索着如何将人们带入极乐世界; 药师佛在右,双目下视,双手握拢,像是在详察人世,考虑着为人 们驱邪造福。中间有两个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一个是文殊菩 萨。前有护法神将,侧为16罗汉,象征着释迦牟尼的16个弟子, 或怒,或喜,或沉思,或倾听,或仰视,或俯瞰,形态各异,活灵活 现。后墙壁画上的阿兰与迦叶两个大弟子,紧随佛祖之后,时刻 听从吩咐。大殿里塑像造型传神,画幅施彩绚丽,栩栩如生,满堂 生辉,确是一个佛教师弟们欢聚一堂的美丽世界。我想,这大概 就是前人所书“别有天地”的意思吧!$$ 公元1086年9月,司马光去世,死时家中陈设萧然,唯有 数箱图书。按照他的遗嘱穿着旧衣服,盖着旧被褥入棺后,归 葬于祖坟中。余庆禅院的僧人们因敬重司马光高尚品德和卓 越才识,精心地看护着他的坟院,日夜焚香诵经,为其求福求 佑,超度亡灵。而当次年毁坟 砸碑的大难来临之时,僧人 们又同砸碑官兵作了不屈的 斗争。$$ 公元1148年,余庆禅院 主持圆真和尚,在县令王廷 直的鼎力支持下,和众僧一 起,挖出杏花碑,并拿出多年 的积蓄,盖起杏花碑厅进行 保护。后来的僧人们,都以圆 真和尚为榜样,与司马光的 后裔们一起,精心守护着司 马光的坟院。解放后,党和人 民对禅院和茔祠的其它部分 进行了维修,1988年,司马 公祠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 物保护单位,并被省、地、县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出茔祠之门,眼前是 一个宽敞、庄重的大广场,广 场青砖铺地,红砖围墙,鲜花 绿草点缀其间,一尊6.8米 高的司马光大铜像屹立在广 场中央。夏县为了发展旅游 业,将司马光祠这个国保单 位作为龙头,筹集资金,全面 整修,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不 久前,在这里召开了盛况空 前的“禹都文化节暨旅游经 贸洽谈会”,夏县以司马光祠 为主要旅游产品,发展旅游 经济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 司马光这张文化品牌将为夏 县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