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物数风流
【类型】报纸
【篇名】千古人物数风流
【作者】 姚玲燕吕毅
【关键词】 《通鉴》 傅山书法 战国时期 《清代学术概论》 《瀛寰志略》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古文尚书疏证》 徐继 《荀子》
【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出版日期】2003-12-16
【正文】
荀况与《荀子》32篇
荀况(约前328──前 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 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 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 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 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 《荀子》共32篇,著名的 《劝学篇》说:“学不可以 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 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 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各学派,取其之长。
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 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 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 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 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 化。教养好的,可以成为圣 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恶 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 人非常重要。荀子是儒家 学派,但是他和孔、孟的学 说有很大的区别。孔子强 调礼治,荀子则认为,单靠 礼治是不行的,还要注重 刑法。礼和刑在一起,才是 治国的根本。
荀子从15岁出游,先 后三次居齐,历时50余年, 其游踪遍及赵、燕、齐、楚、 秦等国,极其广泛地接触并 研究了当时各个政派与学 派的学说主张,在继承前期 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 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 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 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 统。他的学说,为封建国家 走向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对先秦百家争鸣进行了 批判性的总结。
荀子是儒家中唯物主 义传统的开端者。现存的 《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 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 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 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 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 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 的思想。唐代杨倞在作《荀 子注》时慨叹说:“《孟子》 有赵氏章句,汉代亦尝立 博士,传习不绝……独《荀 子》未有注解,亦复编简烂 脱……千载而未光焉。”
荀子不仅是我国古 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荀子》一书论题鲜明,结 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 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 采,善于比喻,风格独特, 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 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 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 学体裁。《成相篇》采用民 歌形式,文字通俗易懂, 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 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 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谭嗣同等评说:
谭嗣同对荀子评 价甚高:“秦汉以后中 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 荀学”。郭沫若则将孟 子、庄子、荀子和荀子 的学生韩非子并称为 先秦散文四大台柱。
傅山与《霜红龛集》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太 原北郊西村人。曾就学于三立书院, 博才多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并“首 开近代子学研究的蹊径”,傅山作为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生处处表现 了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他那种“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品格和气节,毫不愧对“志士仁人” 的评价。
在学术思想上,他的学问文章 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带有进步倾 向。顾炎武、申涵光、阎若璩、李因 笃、潘次耕、李天生、朱彝尊等,先 后来太原访问过傅山。他们的活动 由于避嫌,文字记载甚少,从零星 诗文记载说明,他们在会晤中,切 磋学问,砥砺志行,坚持气节,精神 境界甚高,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难 得而珍贵的一页。这些活动,对傅 山思想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影 响作用。
傅山的一生,是“笃挚”的一 生,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生既 须笃挚,死亦要精神。他赞扬具有 革新精神的李贽的学术思想和刘辰 翁、杨慎、钟惺等的文风。他的诗赋 继承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传 统,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 是否有利于国家为衡量标准。
在历史观上,傅山按照《春秋》 “夷夏君臣之辨”,重新评价了某些 历史人物和历史书籍。虽然表彰了 民族气节,但也显现了他狭隘民族 主义的缺陷。傅山一生著述甚多, 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 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 集》和《两汉书姓名韵》等残编。其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他生于动乱年 代,行踪不定,散失的不少;二是他 的著作有明显的反清观点,文字狱 盛行时更难流传,而遭失落者甚多; 还有,傅山书法精品“一字千金”,藏 家视为传家宝,散落民间者至今仍 不断发现。现存者丁宝铨辑《霜红龛 集》较著名,其中有傅山诗文40 卷,附录3卷,年谱1卷,包括了 傅山传世的大部分文学类作品。 近年先后发现的傅山著作有《荀子 评注》、《荀子校改》、《庄子批点》、 《淮南存隽》、《淮南子评注》、《楞严 经批注》、《杂著录》、《老学庵笔记批 注》、《治学篇》以及孙郅藏傅山手稿 等大量著作、批注,对研究傅山学术 思想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这些 著述均已编入近年出版的《傅山 全书》中。
傅山书法、绘画造诣很深,作 品颇多。近年有多种专集出版。他 对医道医术颇精,为一代名医,以 医学著作《傅青主女科》驰名医学 界。近年发掘整理傅山医学著作多 种,以丛书形式出版问世,并收入 《傅山全书》中。这不仅有益于中国 医学史研究,而且有助于对其学术 思想的研究。梁启超说傅山“性任 侠”(《清代学术概论》),小说家把他 描绘成一代武侠大师,当代武术界 不敢认可。1987年4月发现了《傅 山拳谱》,证明傅山不仅会拳术,而 且武艺高超,“武侠大师”是真实 的。《拳谱》的发现,会对我国武术 研究产生影响。
太原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有 关傅山的传说,据说太原“清和 元”饭店的名字是傅山起的,他曾 写过“头脑杂割清和元”牌匾, “清”指清朝,“元”指元朝。今太原 市区的“傅家巷”、松庄的“不清旨 轩”、晋祠的“云陶洞”、“崛■山的 “霜红龛”以及祁县戴氏“丹枫阁” 等处都是傅山当年隐居的地方, 都有傅山活动的遗迹。今太原市区 东缉虎营街山西省政协大院,还有 为纪念傅山而建的“傅公祠”,始建 于民国7年(1918)。近年,山西傅山 书法研究会收集散失在海内外的 傅山书法真迹,摹勒刊刻而成傅山 碑林公园。公园位于汾河东岸,康 乐街西口,占地面积12.6万平方 米,系明清风格的庭院式建筑。傅 山先生的历史功绩与艺术成就,永 远是太原人民的骄傲。
梁启超评说: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 一书中,综合了清代全祖望、吴 翔凤等人的观点后对傅山作出 了很高的评价:“其学大河(黄 河)以北莫能及者。”
前人对傅山还有这样的评 价:“青主之字不如其诗,诗不如 其画,画不如其医,医不如其学, 学不如其人”,反映了后人对他 品格及学术的崇高评价。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 实,夏县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史 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最突出的贡 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 巨著《资治通鉴》,他的名字和这 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 化史上。
司马光从小聪慧好学,他砸缸 救人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出仕后 一直坚持读书,博通经史,尤其留心 研讨历代史书。他在馆阁校书以及 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 架满架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如 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个人用毕生 之精力是看不过来。于是他产生了 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 的念头,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 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到 他的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 支持,于是,司马光便在公事之余开 始了《通志》的编写工作。神宗即位 后,对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名《资 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还要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 这就更加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 作。到神宗元丰七年,《资治通鉴》最 后脱稿修成,前后历时19年。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19 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在《进资 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 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 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 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 小,夏天闷热难耐,汗珠把书稿都浸 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 一个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 室”,他就在这冬暖夏凉的地方,专心 致志地埋头编书。他对史料考核极其 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 改。《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 残稿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 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司马光政治上倾向保守,他坚 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信条,竭力 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襟怀坦白,恭 谦正直,曾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 有一件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 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 人们传颂。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史学 上,他的史学著作有《资治通鉴》294 卷、《考异》30卷、《目录》30卷、《通鉴 举要历》80卷、《历年图》7卷、《稽古 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 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 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 二十二年至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 它由著名文学家刘恕、范祖禹等作 成丛目、长编,然后司马光笔削润 色,成一家言。《通鉴》与《史记》相映 成辉,人们并称司马光与司马迁为 “两司马”。
《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 出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 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 了借鉴。
在夏县城西水头镇现存司马光 及其亲属墓冢封土堆13座,茔地东 侧有温公祠堂,主殿五楹。温公祠东 有余庆禅院,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敕令翰林 学士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 清粹德之碑”6字碑额。金皇统年间, 夏县县令王廷直将断碑嵌于壁间, 僧人圆珍出钱财建神道碑堂加以保 护。明嘉靖三年御史朱实昌巡视河 东,于稷山访得紫润坚铿之巨石,复 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 额。现矗立在司马光墓前的《忠清 粹德之碑》高大绝伦,堪称三晋第 一碑。另茔地还保存宋至民国碑记 30余通。
胡三省、王鸣盛评说:
为《通鉴》作注的胡三省说: “《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 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 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 已。”清代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 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 之书。”
徐继畬与《瀛寰志略》
徐继畬(1795── 1873),字松龛,五台人。清道 光六年进士,曾任广东按察 使、福建布政使、闽浙总 督、太仆寺卿。徐继畬体魄 魁伟,言词朴讷。为官直言 敢谏,刚直不阿。所著《瀛 寰志略》是中国近代较早 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重 要著作。开中国近代“放眼 看世界”的先河,也是当时 有关世界历史、地理学术 水平最高的一部著作。
道光二十三年末,徐继 畬在厦门与美国传教士雅 裨理相识,徐继畬称他为 “西国多闻之士”。此人正 是使徐继畬对世界史地发 生兴趣的关键人物。雅裨 理认为“这是我迄今遇见 的最喜欢提问的一位中国 高级官吏”。“一天下午,我 们带了尽可能多的资料送 给他,这是在他约定的短 时间里尽力为他提供的。” 为了自己的传教使命,雅 裨理还把《新约全书》等基 督教书籍送给徐继畬。
这部不知名的外国地 图册和其他书籍给了徐继 畬深刻印象,使他对世界 史地知识愈来愈感兴趣。他 把与雅裨理的接触当作学 习域外史地知识的极好机 会,徐继畬表现出了解外部 世界知识的迫切愿望。雅裨 理记载道:“他已经获得了 相当多的知识”,“他对了解 尘世间各国的状况,比聆听 天国的真理急切得多”。雅 裨理所叙述的世界地理、历 史和政治知识,在客观上促 成了《瀛寰志略》这部中国 人研究和探索域外史地名 著的诞生。
《瀛寰志略》较全面地 叙述了当时世界各大洲各 地区的情况。全书共分10 卷。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各 个国家,基本上都得到了 反映,内容则包括方位、疆 域、地形、山脉、河流、气候、 物产、风俗及历史沿革等, 初步吸收了某些近代地理 科学的概念,重视地图的 作用。徐继畬认为:“地理 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 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 缩也。”全书共收图42幅, 包括东半球、西半球的全 图和各洲各国的分图,著 述态度严肃,纠正了国人 对外部世界的不少错误观 念,使中国人有关“天下”的 概念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并在人们面前展现这个新 世界的各个方面,这正是 《瀛寰志略》一书在地理学 方面的主要成就,也是它 对时代的重要贡献。
《瀛寰志略》问世,对 我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启蒙 作用,晚清人著述中多有 称述。时人谓为“才士倾 心,小儒咋舌”。此书不仅 国内多次重刻,日本也翻 刻再三,谓为通知世界之 指南针,大有助于其维新。 深知外交困难的曾国藩, 也曾称徐为天下奇才。
郭嵩焘评说:
郭嵩焘起初亦以 《瀛寰志略》中述英法 诸国强盛为过,及使 英,与人书曰:“徐先 生未历西土,所言乃 确实如是,且早吾辈 二十余年,非深识远 谋加人一等者乎!”
$F相关链接$E $T子夏(约前507-前 420),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 晋国著名的教育家。公元前 476年,来到龙门西河(今河 津)创立学堂。形成“子夏之 学”,有“王者之师”之称,培 养了魏文侯、田子方、段干 木、吴起等一大批著名人物, 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 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子 夏与田子方、段干木合称“河 东三贤”。
韩非(约前?-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著名的思 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是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师从 荀子,著有《五蠹》、《说难》、 《孤愤》等政论名篇,提出了 以“法”为中心的封建君主统 治术,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 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奠定了 理论基础。
王通(584-617),万荣 人,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著书立说,设教河汾,著 有《续六经》、《文中子》等, 相传唐初著名宰相如魏徵、 房玄龄等皆出其门下。他是 第一个站在儒家立场上倡 导儒、佛、道相融合的思想 家,是宋代理学思潮兴起的 思想先驱。
郝经(1222-1275),陵 川人,金元之际著名政治 家、思想家。郝经饱览群书, 著述颇丰,有《续后汉书》、 《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 还有数十万字的《陵川集》传 世。郝经在中国理学思想发 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在 中国思想史上,上接唐宋,下 启明清,在金末元初这个动 荡的历史时期为保存、传播 和发展中国文化,作出了积 极的贡献。
薛碹(1389──1464),万 荣人,河东学派的缔造者,明 代“关中之学”的奠基者。他对 朱熹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批判改造,并在朴素唯物论的 宇宙观和认识论思想基础上, 确立了系统的实学理论和学 风,对明代实学思潮的兴起, 起了直接的先导作用。
阎若璩(1636-1704), 祖籍山西太原,清代考据学 家。治学严谨,穷本寻源,精 思独到,成为一代学术宗 师。对清朝“乾嘉学派”的形 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治 学方法和治学精神,影响了 此后几百年的学人。有《四 书释地》、《古文尚书疏证》、 《潜丘札记》、《博湖掌录》等 传世。
陈廷敬(1639-1712),阳 城人,清初名臣,曾主持编 撰《康熙字典》,并为《佩文 韵府》、《明史》等书的总裁 官。著述有《午亭文编》、 《河上集》、《参野诗选》、 《说岩诗集》等。$E
- 1、司马光为什么给范雎“差评” 作者:殷啸虎 2017.01
- 2、司马光给范雎“差评” 作者:殷啸虎 2017.01
- 3、司马光为什么给范雎“差评” 作者:殷啸虎 2017.01
- 4、《通鉴》胡注析微 作者:胡克均 2002.04
- 5、毛泽东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 作者:李树柯 2002.09
- 6、《资治通鉴》包含许多好文化 作者:葛洪才整理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