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如何看待司马光贬斥“初唐四杰”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唐四杰”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资治通鉴》所记裴行俭论“初唐四杰”浮躁浅露一事,历来颇受质疑。因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事实依据。故事里说,裴行俭担任吏部侍郎主持选官期间,对另外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推重“皆以文章有盛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颇不以为然,判断他们仕途不顺,甚至不得善终,而当时名声不显的王勮、苏味道却能够做到吏部主官。裴行俭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
-
司马光《资治通鉴》治国方略论析
-
作者:
徐绯璐 薛忠义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治国方略
-
描述:《资治通鉴》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从古代先贤学得为政的处事之道、治世的为君之理,是研究此部著作的重要目的。其治国方略,治国之本、执政之根、为官之准、道业之源等论述,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
从《资治通鉴》"臣光曰"看司马光的为臣之道
-
作者:
王戈非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为臣之道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长短不一的119篇史论,表达了他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历史思想,这其中就包涵了他在仕途中的感悟.
-
从《资治通鉴》“臣光曰”看司马光的为臣之道
-
作者:
王戈非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为臣之道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长短不一的119篇史论,表达了他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历史思想,这其中就包涵了他在仕途中的感悟。
-
研究性教学在《中国史学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及影响》专题为例
-
作者:
苏永明 贺梅开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研究性教学
-
描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地完成《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制定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以问题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并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来,课程考核方式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采取课堂内外结合的方法,分别从课外阅读量、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研究项目完成情况、研究小组合作情况,期末考试等方面综合考察。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勘误札记
-
作者:
衣抚生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三省 《资治通鉴》 校勘
-
描述: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释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几类问题:误注用典,比如将曾子、庄子的话分别误记为孔子、老子的话;误注史实,比如误注曹丕的身份、误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避讳“恒”字;转引致误,史书原文无误,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时,不慎抄错,比如汉昭帝的年龄等问题;误注数量关系;误注地理,对历史地理沿革解释有误。
-
《资治通鉴》胡注俗地名词汇特征研究
-
作者:
周勤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俗地名 胡三省注 《资治通鉴》 词汇
-
描述:《资治通鉴》胡注俗地名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名和通名两部分。专名部分主要有:俗地名多用通俗浅显的词,从而更具口语化和生活化,故与正地名相比表现为俗语与雅言的差异;一些俗地名中含有方言成份,随着这些俗地名升格为官方正地名,专名部分的方言成份被带入正地名,并在正俗合一的官方地名里沉积。通名部分主要有:正俗地名在通名上存在差异,俗地名除表现出随今随俗的特征外,其所用通名与实质对象相比存在“失真”的现象等。
-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
作者:
顾少华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知识社会史 《资治通鉴》
-
描述: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一方面,《纲目》被纳入“通鉴学”体系,以羽翼《通鉴》而存在。这种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触动时人观念中《通鉴》因中兴编年而尊享仅次于《春秋》的地位。另一方面,《纲目》又被认为回归《春秋》劝惩之法,几与《春秋》争辉。此类认知建构,已隐
-
《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
-
作者:
张耐冬 刘后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历史想象 “诸将争功” 《资治通鉴》
-
描述:《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
-
如何面对“史料”:历史书写的不同文体与叙事特征——《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
-
作者:
张耐冬 刘后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历史想象 “诸将争功” 《资治通鉴》
-
描述:《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