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东廉吏司马光
-
作者:
流程 文晓 来源:先锋队(下旬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精神财富 《资治通鉴》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廉吏 岁时
-
描述:他有勇有谋,年幼时面对危险就能沉着冷静,砸缸救人;他聪慧好学,20岁时便高中进士甲科,功名早成;他宵衣旰食,历经19年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忠清粹德,以《训俭示康》教育后辈,要始终保持正直做人和清贫节俭的良好家风。他,就是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故事主人公,世称“涑水先生”的司马光。
-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
作者:
李浩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 轮台诏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政治取向
-
描述: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
-
司马光教子爱护书籍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幼版)1-2年级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中国历史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教子 爱护 书籍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人温良谦恭,正直节俭。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勤学惜时的司马光
-
作者:
石喜碧 来源: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著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学问家 勤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记忆力
-
描述: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就是他主持、编写的。司马光在私塾上学时,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甚至觉得自己记忆力比别人的差。为了训练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
-
河东廉吏司马光
-
作者:
流程 文晓 来源:先锋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训俭示康 王拱辰 吕公著 精神财富 忠清 沉着冷静 《资治通鉴》 司马温 司马康 哲宗
-
描述:“廉非为政之极,而为政必自廉始。”司马光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彰显了他诚实为人、清正为官的品格。学习古人,在这个命题面前,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索,给出答案!他有勇有谋,年幼时面对危险就能沉着冷静,砸缸救人;他聪慧好学,20岁时便高中进士甲科,功名早成;他宵衣旰食,历经19年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忠清粹德,以《训俭示康》教育后辈,要始终保持正直做人和清贫节俭的良好
-
看司马光的“道”中之理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工会财会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抽丝剥茧 归纳提炼 经国 勤政爱民 训俭示康 道德品质 《资治通鉴》 用才 经典故事 道术
-
描述:我们最初知道司马光,也许就是从小时候那则"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开始。而司马光作为古代的名士大儒、为官楷模、文化宗师,他的思想与主张、智慧与道术,倍受后人追捧。笔者通过归纳提炼司马光为官、做人的"道"进行抽丝剥茧的解析,以期达到借古明今之目的。驭才用人之道——关乎其心司马光是一个对人才观很有研究的人,他许多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都记载于《资治通鉴》里。其中最
-
司马光:才不可胜德
-
作者:
刘凡 来源:人才资源开发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技术评估 矛盾的主要方面 评判准则 性格测试 智宣 山东省巨野县 《资治通鉴》 智果 春秋末期 中车府令
-
描述:从性格测试到专业技术评估,当下,我们拥有多元化的人才衡量工具,而在管理水平较为"局限"的古代,"才"和"德"构成了两种重要的评判准则。君主帝王们都希望官员德才兼备,但圣人少,凡人多,他们不得不有所取舍。春秋末期,曾经是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动荡,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实权被几个大的家族把持,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后来智家家主智宣子确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同宗的大夫智果极
-
司马光:为政赤胆忠心著述彪炳史册
-
作者:
丛桦 来源:经济视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历史 编年体通史 历史人物 忠心 著述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为政
-
描述:司马光是距今近千年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从小就熟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真正让司马光名垂青史的却是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要论这部史学巨著的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
从《涑水记闻》看司马光的著史原则
-
作者:
思泉 来源:月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彦博 张洎 神宗 吕夷简 记闻 《资治通鉴》 姬昌 涑水 哲宗 陈恕
-
描述:公元1084年,在西京洛阳潜心著述的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撰。这项浩大工程耗尽了司马光的心血与精力,加上不久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继位,朝政由高太后主持,高太后起用旧党、尽废新法,司马光被重新征召为相,操持国事,心力交瘁,仅过两年便积劳而逝。尽管《资治通鉴》只记载到北宋建国之前,但实际上司马光还是为撰写后纪做了大量准备,《涑水记闻》就是他所积累的重要资料
-
以文化的自觉,培育现代学校制度:从司马光的治政观点谈起
-
作者:
黄礼达 来源:华人时刊(校长)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际跳棋 中国历史 教代会 现代学校制度 精辟概括 学生安全 一曰 《资治通鉴》 绩效工资分配 特别贡献奖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臣闻致治之道无它,在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意思是说,管理好国家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在三方面,一是知人善任用好人;二是对做得好的下属,充分信任并给予应有的奖励;三是对做得不好的,必须严明纪律给予必要的惩处。这是司马光对在生以前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朝政兴衰规律,治国理政经验的精辟概括和总结。这不仅对治国理政是宝贵的借鉴,对领导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