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考辨
-
作者:
魏俊杰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书局 胡三省 考辨 《资治通鉴》 国名 濮阳县 晋武帝
-
描述:《资治通鉴》卷一○○,晋穆帝升平二年,“冬十月,泰山太守诸葛攸攻燕东郡,人武阳(胡注:后汉东郡治东武阳。武帝咸康二年,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而东郡有濮阳县,改日濮阳国。允改封淮南,还日东郡。赵王伦篡位,废太孙臧为濮阳王,东郡遂名濮阳)。”(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170页)胡注误,晋武帝改东郡为濮阳国的时间不在咸康二年,应为咸宁三年。
-
《资治通鉴》中选官用人的智慧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科技智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智慧 用人问题 用人之道 治国理政 竹 《资治通鉴》 选官
-
描述:通观《资冶通峪》可以发现,一日马光对选竹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圳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公民与法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用人问题 用人之道 治国理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选官 用人原则
-
描述: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日”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
-
读《资治通鉴》随笔
-
作者:
胡学彦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公主 随笔 皇后 《资治通鉴》 将军 岁时
-
描述: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冀专擅威柄,凶恣日积,宫卫近侍,并树所亲,禁省起居,纤微必知。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乘舆乃其次焉。吏民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百官迁召,皆先到冀门笺檄谢恩,然后敢诣尚书……郎中汝南袁著年十九,诣阙上书曰:“夫四时之运,功成则退,[第一段]
-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作者:
萦尘 来源: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历史学家 政治家 中国 《资治通鉴》 文学家
-
描述:中国的历史著作,有两本书不可不读:二本是以前我们介绍过的,司马迂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本是现在我们要介绍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敛、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研究
-
作者:
林嵩 安平秋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通鉴》 胡三省 《资治通鉴音注》 史学家 《资治通鉴》 宋元之际 专题研究
-
描述: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与《通鉴释文辩误》,是“《通鉴》学”与古典传注学方面的名著,世称“胡注”;本文是对“胡注”所作的专题研究。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是公认的《通鉴》与“胡注”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由于产生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表微》对于胡三省的遗民思想与爱国情怀等内容有较多的阐发。受陈先生的影响,加之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界过分强调史学的思想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许多学者只是把胡三省视为一个“爱国史学家”进行评价;对于“胡注”的研究也多停留在“讲
-
《资治通鉴》系年辨误一则
-
作者:
邹建达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辨误 系年 公孙弘 《资治通鉴》 贤良 《汉纪》
-
描述:卷1810,元光五年条下载:"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偕.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业!'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 这段记述包括有辕固被征为贤良之事以及辕固告诫同时被征的公孙弘的话,将其系于元光五年,误.
-
《资治通鉴》为何不载文人墨客
-
作者:
刘义光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后周 《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 中国史书 北宋 文人
-
描述:《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5年),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共1363年的历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
中阿编年体史学著作对比研究:以《历代民族与帝王史》与《资治通鉴》为例
-
作者:
孙冉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拉伯 《历代民族与帝王史》 中国 史学著作 《资治通鉴》 编年体
-
描述:编年体作为史籍编纂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最早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编年体这种记述历史的形式,开创了中国史学著作的新体例,许多历史学家得益于这种以年代记载历史的方法,使考证和研究工作更加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在阿拉伯历史上,编年记传历史的体裁也同样存在,而其对于阿拉伯历史来说,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阿拉伯结束了以先人口述及传说为主要形式的记载历史的方法,标志着阿拉伯史学著作达到了成熟发展的阶段。因此编年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中国与阿拉伯的历史记录和研究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
“威震华夏”钩沉:《资治通鉴》忽略的《三国志》、注史料
-
作者:
瞿正瀛 来源:第二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关羽 《三国志》 失荆州 《资治通鉴》 威震华夏 裴松之
-
描述: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威震华夏。在现代的疑古风气下,"威震华夏"的实情被低估,乃至于以为关羽仅是侥幸浪得虚名。这不仅有悖时人感受,况且方法、态度上也一知半解、误人视听。笔者从《资治通鉴》着手,以《三国志》等史料比对,逐渐勾勒出《资治通鉴》所忽略的史料,而更能趋近于"威震华夏"的全貌。可以说此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