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从《资治通鉴》看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
-
作者:
张国刚 来源:中华读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悉,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西北教学中心主办的《名师下午茶·品读会》将于明日下午14:00—17:00,在曲江宾馆第二国际会议厅二楼隆重举行。其主讲人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资治通鉴》是一部经典的为人之道,管理之术的鸿篇巨著。
-
司马光手书原稿《资治通鉴稿》(善本掌故)
-
作者:
赵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悉,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西北教学中心主办的《名师下午茶·品读会》将于明日下午14:00—17:00,在曲江宾馆第二国际会议厅二楼隆重举行。其主讲人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资治通鉴》是一部经典的为人之道,管理之术的鸿篇巨著。
-
德者,才之帅也——读《资治通鉴》有感
-
作者:暂无 来源:城乡导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孙妙仁《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钦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作为第一卷。这一卷中,司马光在记录了智襄子倚仗自己精于骑射,能写善辩,坚毅果敢的才能,
-
锦州市图书馆发现元刻本《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阜新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日前,记者从锦州市图书馆了解到,该馆整理馆藏时发现部分珍贵古籍,其中最早的一本元代刻制《资治通鉴》距今已有700多年。“这些古籍是我们近年来整理馆藏书目时陆续发现的。”锦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说。这部古籍是由宋代司马光撰写、元代胡三省音注的元刻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前仅存一册第66卷。“目前这些
-
新版线装《资治通鉴》搅热书展
-
作者:暂无 来源:沈阳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新版线装《资治通鉴》“十一”长假后,记者来到坐落在太原北街新华购书中心五楼的沈阳古籍书店。这里正在举行古籍书店的第二届线装书展。据古籍书店张丽君经理介绍,“十一”期间,懂行的收藏者和爱好者明显增多,已经展出10天的古籍线装书展十分火爆。而沈阳著名的国有书店——古籍书店良好的信誉是购买者最看重的。“我
-
《资治通鉴》险遭毁版
-
作者:暂无 来源:牛城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S史海求真浮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作品,同时也是使我们后人感到无限光荣、骄傲的作品。司马光在宋仁宗嘉佑年间,已经酝酿编写一部“编年体”史书,到英宗治平元年,写成《历年图》。它按年代顺序,谱列每年大事,每年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共五卷。不论起止时间,还是具体体例,多与以后的通鉴相同。两年以
-
读“破”一本《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新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要由后一代去写”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有一天,毛泽东微笑着看着小孟,然后指着他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问道:“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不等小孟回答,毛泽东便又接着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
-
《资治通鉴》险被毁版
-
作者:暂无 来源:保定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作品(组织编纂),“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司马光在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已酝酿编写一部“编年体”史书,到英宗治平元年写成《历年图》。它按年代顺序,谱列每年大事,每年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共五卷。不论起止时间,还是具体体例,多与以后的通鉴相
-
《领导干部读〈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作品(组织编纂),“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司马光在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已酝酿编写一部“编年体”史书,到英宗治平元年写成《历年图》。它按年代顺序,谱列每年大事,每年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共五卷。不论起止时间,还是具体体例,多与以后的通鉴相
-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桂林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纪兴乱、论成败、志卓行、述得失,欲使读者在历史的兴亡与荣辱中,“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前人评注之精妙自不待言,今人的解说同样新意迭出。本书从平民百姓的视角,选取《通鉴》中精彩的人与事,进行了独到的评说,妙解古人谋国谋身之道,巧析治乱兴亡之因,更特别强调儒家的文治教化在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