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
作者:
盐都 来源:双薪盐都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到司马光的时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完备到出现了新的困局。一个人能否做官,能够做什么级别的官,不是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而是通过严格的资历体系各项指标的计算得出来的。用苏轼的话说,“今举于礼部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吏部者,皆用长守不易之格”。所以,他提出了任人与任法的两难抉择问题,即选官
-
以思想史的方式理解《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文汇学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姜鹏三种传统读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著作,在几万册的史学典籍中,如果要挑几部最具代表性的,必有《资治通鉴》。但一般读者想把握其中的精义,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它篇幅巨大,从战国三家分晋开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陈桥兵变,有1300多年历史,共294卷篇幅。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经典
-
《资治通鉴》涉高人事探秘析(上)
-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高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槐常辉司马光《资治通鉴》共294卷,起于战国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之末(公元959年),记叙了其间1362年的重大史事,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具有极高的史学、文学价值。该书与“高密”二字有关的记载27处,其中作为地名出现的9处,作为爵位出现的18处,每次出现几乎都与历史上惊心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北京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宋刻本《资治通鉴》、司马光画像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
-
耗时10年男子续写《资治通鉴》并出版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侨报讯】由36岁的公务员吴海京耗时10年续写的《资治通鉴续纪》近日终于出版。该书一承《资治通鉴》体例,全部用文言文写成,共三百三十八卷,共计400余万字。杭州《钱江晚报》报道,吴海京自称“余幼嗜史”,其中最爱的就是《资治通鉴》。但每当吴海京看到“通鉴”结尾停留在五代时期,总是很感叹。作为一个历史爱
-
陈木香《资治通鉴》文化工程告竣
-
作者:
徐亚平 来源:湖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11月14日讯(记者徐亚平)今天上午,书法家陈木香书法艺术作品展在岳阳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开展。这是个特殊的书展,内容字字句句紧扣《资治通鉴》。岳阳近千名文艺家、书法爱好者在东、西两个展厅,对168幅作品评头品足。陈木香是岳阳临湘人,现年63岁,书法功底深厚,擅长楷、隶、篆、行四体,古朴严谨,端庄
-
守十年寂寞为《资治通鉴》续篇
-
作者:
丛杨 刘宁宁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吴海京写续时查阅的参考资料。时报讯一杯清茶,一盏青灯,数十本厚厚的史书,吴海京在它们的陪伴下穿越历史与现实,与司马光对望。本着踵武前贤的心态,他穷尽十年时光为《资治通鉴》写了一部令自己满意的续纪。近日,400余万字的《资治通鉴续纪》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此后的吴海京,开始在“小吴”、诸暨市政法委执法
-
司马光在地窖中编著《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桂林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对于宋朝士大夫来说,苦读诗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获得丰厚的待遇后,便纷纷买房产,置豪宅。然而,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
-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靖江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对于宋朝士大夫来说,苦读诗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时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获得丰厚的待遇后,便纷纷买房产,置豪宅。然而,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