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作者:暂无 来源:皖南晨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国刚教授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高度,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
-
两代人的《资治通鉴》
-
作者:
程文胜 来源:解放军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从军校毕业已有20年了,期间几次搬家,这套《资治通鉴》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醒目处。大学时期还买不起全套《资治通鉴》,就在古城金陵萨家湾的图书馆开始认真研读。对话古人,抚今追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顿觉智慧之门訇然洞开。毕业后,正逢国学中兴,又因职入中军帐,又专门买了全套的1956年版重印《资治通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作者:暂无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从军校毕业已有20年了,期间几次搬家,这套《资治通鉴》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醒目处。大学时期还买不起全套《资治通鉴》,就在古城金陵萨家湾的图书馆开始认真研读。对话古人,抚今追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顿觉智慧之门訇然洞开。毕业后,正逢国学中兴,又因职入中军帐,又专门买了全套的1956年版重印《资治通
-
300万字《资治通鉴》的精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导读:《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高。这么长的一部书,
-
赵师渊与《资治通鉴纲目》
-
作者:暂无 来源:台州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中华民族的史学巨著,是一部史料翔实、考订精细的历史教科书,元、明、清时期的帝王都很重视,这部巨著是朱熹制定总纲与条目,与门人一起撰写的,其中好多工作是黄岩赵师渊给完成的。这部巨著“始于朱熹,成于师渊”落幕于黄岩张永生朱熹十分看重赵师渊赵师渊(约1150-1210
-
《资治通鉴》,传统文化的瑰宝
-
作者:
王衍平 来源:今日安阳县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衍平我国的史学典籍可以说浩如烟海,令世人叹为观止。在古时候,人们特别注意对历史的学习。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告诉人们熟知历史,牢记古人总结的血与火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史官。他们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坚持秉笔
-
《资治通鉴》 为何备受推崇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衍平我国的史学典籍可以说浩如烟海,令世人叹为观止。在古时候,人们特别注意对历史的学习。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告诉人们熟知历史,牢记古人总结的血与火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史官。他们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坚持秉笔
-
从《资治通鉴》看兴衰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作者:张国刚定价:48元评分:8.0出版:中华书局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通。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可以说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战国初
-
十句话读懂《资治通鉴》(四)
-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
《资治通鉴》为何值得一读再读
-
作者:
刘江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