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才不可胜德
-
作者:暂无 来源:人力资源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从性格测试到专业技术评估,当下,我们拥有多元化的人才衡量工具,而在管理水平较为“局限”的古代,“才”和“德”构成了两种重要的评判准则。君主帝王们都希望官员德才兼备,但圣人少,凡人多,他们不得不有所取舍。春秋末期,曾经是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动荡,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实权被几个大的家族把持,其
-
我为什么这样写司马光
-
作者:
赵冬梅 来源:精神文明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我立志为司马光作传的最大动力来自时代——我们身处忧思与改革的年代。我们应当相对理性地于“实事”中,“求是”地认识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司马光所处的时代存在一种可将该朝带出“朝代更替”宿命的力量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化解矛盾,让本朝长治久安,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
-
司马光外出吃饭爱“打包”
-
作者:暂无 来源:义乌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
-
司马光与他的圆木警枕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法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今属山西夏县)。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
-
司马光的抠门儿饭局和打包
-
作者:暂无 来源:南岛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宋代马远《月下把杯图》国人尽知神童司马光砸缸事,却不知宰相司马光会打包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
-
司马光砸缸有风险
-
作者:暂无 来源:佛山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照天七岁半儿子,正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满脑子都是奇谈怪论的年龄。这天,他又讲起了历史上那些聪明的好孩子,我正听得起劲,他猛然间斜着杀出个问题:爸爸!司马光砸缸这事倒是容易,但把人家的缸砸烂了,那是不是得赔呀?我一下子他被问蒙了!一时间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本着让孩子遇到别人危难时敢于承担责任见义勇
-
司马光砸缸新传
-
作者:暂无 来源:滕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故事新编在电脑前敲得疲惫,昏沉中进入梦乡,随着梦神指引,吾飘飘悠悠来到街头,忽见一打扮奇特但似曾见过之孩童,手指儿轻轻含在嘴中,满脸好奇地立于街心,左看看又看看,稚嫩气十足!待吾仔细辨别,却原来是儿时课本中的小司马光,不知何故竟然穿越时空来到眼前,此刻,他分明正欣赏着眼前从未见过的风光美景呢!突然!
-
司马光的抠门儿饭局和打包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卫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国人尽知神童司马光砸缸事,却不知宰相司马光会打包。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要是别人请他吃饭,他一样主张少点菜,够吃就行。等饭局结束,桌子上一般还剩些内容,司马光“既食而携其余”。读者或许会认为司马光太小气,其实司马光非常大方
-
司马光墓将再修缮
-
作者:暂无 来源:兰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光墓。为避免雨水侵蚀造成的墓地水土流失和古建筑地基下沉,国家将在2014年下半年对其重点进行防水修缮。事实上,几年前国家已投资1100多万元对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余庆禅院”、存放司马光神道碑的杏花碑厅、温公祠堂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据新华社
-
司马光地下室里修巨著
-
作者:暂无 来源: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手头拮据,卖田葬妻宋神宗时期的宣徽使王拱辰,花巨资在西京洛阳建了一座别墅,单中堂就建了三层,其亭台楼阁之多,奇花异草之盛,一时成为洛阳之冠。当时,与王拱辰同朝为官的司马光,也在洛阳居住。不过,王拱辰的宅子位于富人区,器宇轩昂,而司马光的宅子位于陋巷,低矮破败,仅能遮风避雨。司马光正在编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