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小伙伴掉进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去搬石头?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伙伴 “神童” 司马光 北宋 石头 文学家
-
描述:北宋文学家司马光从小聪明好学,遇事沉着冷静,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童年的时候,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使司马光获得了“神童”的赞誉,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年夏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
北宋“正统论”及其之下的史学写作艺术略述:以欧阳修、司马光为例
-
作者:
阚明娜 来源:艺术品鉴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正统论” 欧阳修 史学作写 司马光 北宋
-
描述:"正统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正统之争也始终是历朝历代政治斗争的主要焦点之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官方及私人史学写作。随着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北宋史学家对"正统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和论述,并将其与史书的写作结合起来。在这些人中,欧阳修《新五代史》、司马光《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佼佼者。本文即是拟以欧阳修、司马光为例探讨"正统论"之下的某种北宋史学写作艺术。
-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
作者:
李浩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 轮台诏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政治取向
-
描述: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
-
中国历史正统观摭谈:从司马光遭非议说起
-
作者:
魏伯河 来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士祯 正统观 多元一体格局 司马光
-
描述: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怎样才是正统,历来被视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且众说纷纭。一些著名史学家如陈寿、司马光等均因这一问题受到訾议。其实,史家以谁为正统,标准并不一致,而且无不受到所处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评价前人的正统观,也必须知人论世。我们今天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高度,用历史发展的、民族不断融合的新的历史观来审视几千年历史的变迁,才能把握历史的基本脉络,收到居高临下、纲举目张的效果。
-
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补》对原作的改动说起
-
作者:
姜鹏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严衍 《资治通鉴补》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资治通鉴》问世后,对其注释、订补、改写、续写之作不断出现。明代学者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订补著作。在《资治通鉴》卷十六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一段历史书写中,司马光采取了史实叙述与相关评论前后颠倒、错置,并对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借用、删节以凸显己意的手法,用于表达自身的施政理念。严衍发现了这段文本中史实与评论颠倒、错置的问题,也发现了司马光对文献的删节使文献失去了原有意义,故在《资治通鉴补》中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秩序调整,使之符合一般的书写逻辑。同时也将置于原书卷十六末尾一段借用
-
《资治通鉴纲目》与道统
-
作者:
徐公喜 来源:历史文献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正统 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道统
-
描述:爲釐清正統,發揮道統,朱熹作《資治通鑑綱目》,提出正統與道統不同的層次標準:按照“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標準區分正統與非統,而合於天理之正則是判定正統與道統的標準。朱熹通過法三代貶漢唐手法很好地體現正統與道統不同内涵與實質差異。宋明理學家們特别强調了國統之離合,反映出道統帝王之道向聖人之道轉變的階段性變化。
-
《资治通鉴》中的武则天(上)
-
作者:
关玉生 来源:公民与法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中的武则天(上)
-
重读《资治通鉴》琐记
-
作者:
高平 来源:北京观察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中览古 杨贵妃 天生我材必有用 郭隗 魏惠王 《资治通鉴》 燕昭王 州刺史 唐高祖李渊 胡客
-
描述: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自慰,一种呼号。人家如何看待人才,人家到底用谁,别人是无可奈何的。炫耀、成败、归故乡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人们安土重迁,普遍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有了成就以后还是要炫耀乡里的。所谓"混不出个样儿来不回来",反过来就是在外边混得不错了要回家。李白的诗《越中览古》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但它并不是"衣锦还乡"一词的出处。唐高祖李渊就曾越中,义衣锦
-
《资治通鉴》的传记学价值
-
作者:
杨正润 来源:现代传记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善恶混 故事化叙事 司马光 对话
-
描述:《资治通鉴》作为编年史也具有传记学的价值:司马光以"善恶混"的原则观照人性并贯穿全书,形成了在分散叙述中人物性格的整一;尽可能采用故事化的叙事并附以细节的描述,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特别是对话,非常个性化,不但推动情节,而且形成性格的比较,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变化;以开放的心态关注并选取大量杂史和小说类中的资料。这些特点对以政治军事人物为主要传主的中国当代传记写作极具价值参考。
-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本文从《资治通鉴》的学术成就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入手,论证其在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进而分析此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读本的意义。将《资治通鉴》确定为本科生通识教育中原典研读课的研读文本,体现了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中提倡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研读《资治通鉴》,对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人生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