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与刘安世
-
作者:
王东峰 来源:现代班组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宰相 宋人 谏官 中国古代历史 官场 司马光 刘安 下级官员 北宋
-
描述:司马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孺皆知的大名人,刘安世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他是司马光的学生,北宋有名的谏官,宋人王铚赞誉他是"谏官中的楷模,士大夫的良药"。刘安世考中进士后,并没有急着去做官,而是跟随司马光学习。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辑录二人的一则逸事说,司马光官拜宋哲宗朝的宰相后,推荐刘安世为"馆职",掌修国史。司马
-
《司马光》
-
作者:
顺淑霞 来源:上海教育(小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司马光》
-
《司马光》案例
-
作者:
陈子道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偏旁部首 培养学生 教学要求 生字 大屏幕 课文 思维能力 朗读 司马光 训练学
-
描述: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何要躲在地洞中?
-
作者:暂无 来源:商务时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何要躲在地洞中?
-
司马光:一生就撒过一次谎的宰相
-
作者:暂无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要是说有人从娘胎里一落地就是个老头子,那第一个大概是传说中的老子,第二个就是司马光老先生了.这个人好像压根儿没年轻过,一辈子不讲究吃穿,也不爱钱财又不讨小老婆,按照今天的眼光来挑剔,这家伙简直一点儿人性都没有. 在整个大宋朝,在这一点上只有一个人能和他匹敌,那就是名声诡谲、毁誉交加的王安石.这两个人都很幸运,他们在一生中遇到了真正配得上自己的敌人,同时也是哥们儿.不过司马光更走运,虽然他没有主演过任何电视剧或者原创过任何流行音乐,只是留下了一本历代皇帝的必读课本,但在生前他就是全国的偶像级人物.
-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治国思想与《资治通鉴》
-
作者:
李敏 张慧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政治哲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史学巨著,作品中凝聚了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同时司马光的政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这部作品。
-
扣紧语文思维培育的要素:从《司马光》一文的教学谈起
-
作者:
黄年忠 来源:课外语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思维 培育要素
-
描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阐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其中,发展思维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一线老师的重视。有的着力打造"情理课堂",有的提出语文教学需有理趣,更有的倡导语文教学向理科教学学习,须有"理性思维"。
-
论司马光独乐园诗文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
作者:
宁群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独乐园 文学意义 文化内涵 司马光
-
描述:北宋熙宁时期,司马光卜居洛阳,建独乐园,作《独乐园记》、"独乐园"诗,引起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唱和。独乐园组诗以历史上七位文化原型为题咏,用诗歌的形式阐释在熙宁变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司马光"独乐"精神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独乐园组诗围线"独"与"乐"两个主题展开,前者是司马光在政治伦理道德层面"真"与"善"的追求与坚持";后者则是创作主体审美层面关于生活艺术化、诗意化之"美"的营造与品味,是司马光享受闲居生活之"乐",感悟生命之乐境与乐趣的诗意表达。
-
尼克松与基辛格/司马光的俭朴/尊严的力量/1973年的诺贝尔奖
-
作者:暂无 来源:求学(高分作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尼克松与基辛格/司马光的俭朴/尊严的力量/1973年的诺贝尔奖
-
朱熹缘何未将司马光纳入道学谱系
-
作者:
魏涛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司马光 道统
-
描述:朱熹为什么未将司马光纳入到儒家道统谱系是宋代学术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六先生画像赞》和《沧州精舍告先圣文》并非是朱熹道统理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文献,其道统观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从"六先生"到"北宋五子"的转变历程。视二程及其弟子学说为儒学正统的门户之见,及在经史观、对孟子理解及话语体系建构上的差异与分歧,构成了朱熹于道统观中疏离司马光的重要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