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学位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3 (1)
2006 (1)
按来源分组
山西政协报 (1)
华中师范大学 (1)
相关搜索词
《资治通鉴》考补:以“淮阳王更始”和“汉光武帝”为范围
作者: 王葳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异  考补  胡注  通鉴 
描述:现行中华书局本《资治通鉴》主要包括《通鉴》原文、《通鉴考异》和《通鉴音注》这三个部分,其缺陷是重标点而轻史事的考辨。历代学者虽对这三个部分多有考辨,但还是存在诸多疏漏之处,笔者便是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通鉴》“淮阳王更始”和“汉光武帝"部分的原文、《考异》、《胡注》进行考补,间或有少量对其标点的商榷。以下便是笔者进行考补的几个方面。对《通鉴》原文的考补。第一,考讹误。其分为两种情况,即《通鉴》妄改原史书者和《通鉴》随原书而误者。第二,补缺失,其分为两种情况,即《通鉴》编修所据史书原有之,而《通鉴》无,且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 崔凡芝  来源:山西政协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宋仁宗  考异  熙宁变法  宋神宗  史学家  资治  司马光  家庭熏陶  史料  北宋 
描述: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字君 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 历间名臣,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 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 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 旨”,从此,“手不释书,
全文: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字君 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 历间名臣,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 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 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 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 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步入仕途 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其中 最用心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 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他随读随作札 记,仅26岁所写读史札记,便达30余篇。$$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 危机,具有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 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 治国主张。此外,他本人在从政活动中,亦 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 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 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 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 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 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在政见不同、难于合 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 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 “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早在宋仁宗嘉佑 年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 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 编年之体,仿苟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 一家之言。”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 《资治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 (1064)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 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 撰写。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 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 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 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 视。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 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 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 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 司马光著史,还选择了刘恕等人做为 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 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 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 《资治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 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资治通 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 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 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 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 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 削。”$$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 骤:排列丛目;编写长编;删改定稿。$$ 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司马光 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 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 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 民休戚的情况。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 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 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 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 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 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 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 卷,与《资治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 “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 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资治通 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 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 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 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上)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