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6)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6)
按年份分组
1988 (1)
1986 (1)
1983 (2)
1978 (1)
1963 (1)
按来源分组
史学史研究 (1)
历史研究 (1)
历史教学 (1)
编创之友 (1)
编辑之友 (1)
史学月刊 (1)
相关搜索词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 范兆琪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历史学家  古代史  纪传体  司马光  编年体  史料  我国古代  北宋  历史悠久 
描述:我国历史悠久,古代史籍浩如烟海,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历史巨著。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北宋仁宗时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纂《资治通鉴》(原名《通志》)。神宗时,擢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被贬宫陕西。熙宁四年(1071年)起长期住在洛阳,全力编纂《资治
《资治通鉴》与主编司马光
作者: 天生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主编  编纂  编修  助手  司马光  历史事件  范祖禹  十三年  我国古代 
描述: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三百多万字、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通鉴》的编纂,堪称编辑史上的一个创举.司马光及其助手们为编纂这本历史巨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人借鉴.
《资治通鉴》与主编司马光
作者: 天生  来源:编创之友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主编  编纂  编修  助手  司马光  历史事件  范祖禹  十三年  我国古代 
描述: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三百多万字、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通鉴》的编纂,堪称编辑史上的一个创举.司马光及其助手们为编纂这本历史巨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人借鉴.
《資治通鑑》和通鑑学
作者: 王仲荦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三省  司马光  查治  范祖禹  编年史  进士出身  我国古代  十三年  王二  周世宗 
描述:《资治通鉴》这一部编年史巨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参加这部书编撰工作的,除了司马光以外,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这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用三百多万字,写出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文字简练,记事周详,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县南旧夏县治)人,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侍读学士等官职。宋神宗任王安
《资治通鉴》述论
作者: 陈光崇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宋神宗  历史上  司马光  述论  二十四史  王安石变法  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  历史研究 
描述: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伟大领袖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给以科学的总结,做到古为今用。但是万恶的"四人帮"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挥舞所谓"封、资、修"的大棒,蛮横地否定历史上的一切文化成果。他们对古代的典籍,一不准印,二不准卖,三不准借,统统目为"四旧",一扫而光。敬爱的周总理曾经针对他们肆意阻挠出版古籍的罪行,愤慨地责问道:"《资治通鉴》还用审查吗?二十四史还要修改吗?《红楼梦》这些书也能作为‘四旧’吗?
读《资治通鉴译注》(战争卷)
作者: 蓝天海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南齐书  旧唐书  史书体例  七国之乱  主要表现  司马光  战争  我国古代  史家 
描述:我国古代史家素重文笔,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史书应做到“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把史书的“文”,与“明”、“道”、“智”相并列,意即文笔与观点、内容、编纂等等,都是有着同样重要的。刘知几说史有三长。他所说的“才”,与文笔也有很大的关系。章学诚在《史德》篇中,也说“非才无以善其文”,明确指出了文笔生动与否乃是表现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史书的文笔,主要表现在写入能否使读者如见其面,写事能否使读者如临其境。特别是对于历史上那种波澜壮阔的战争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