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0图]司马光新传
-
作者:
程应镠 来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1019 1086 传记 司马光
-
描述:本书主要从思想人格、政治和史学三个层面理解与把握司马光。作者着力通过宦海风涛和日常的行事言谈刻画了司马光崇高伟岸的人格 ; 循着司马光自己对变法的认识思路, 叙述他体人情以救天下之民的政治情怀 ; 还特别阐发了司马光伟大的史学成就。
-
司马光论汉武
-
作者:
宋志坚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 班固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班固曰"与"臣光曰"按先后编排在一起,二者之反差一目了然。班固对汉武帝的评价很高,说汉武开创的"洪业",使"后嗣"遵之"而有三代之风"。其不足之处,只是
-
司马光家族世系考
-
作者:
李燕青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考辨 家族世系 司马光
-
描述:在司马光研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中,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成就等几个方面,而对于他的家族世系问题却几乎没有涉及。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自言其在山西夏县最早的祖先是魏晋时期司马孚
-
论司马光的历史盛衰总结
-
作者:
庞天佑 来源:武陵学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盛衰兴亡 取鉴“资治” 历史总结 司马光
-
描述:北宋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乃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又一座丰碑。司马光总结盛衰以“资治”为目的,“通”为其取鉴资治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取鉴范围的“贯通”、取
-
略论司马光的“诚”德及其当代意义
-
作者:
王晶冰 闫凌波 朱颖原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信 做人做官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被誉为“有宋一代之完人”,其“诚”德彪炳史册。文章主要从做人之“诚”与为官之“诚”两个方面,解读司马光之“诚”德,它对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有诸多启示。现代人要牢固树立诚信是人生金律的意识、真才实学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
司马光《书仪》的撰作及现代启示
-
作者:
潘斌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礼仪文明 司马光 《书仪》
-
描述:《书仪》是北宋司马光所撰的一部士庶通礼,该书是司马光对北宋礼乐不兴的社会现状所作之反思,意在满足北宋家族伦理建设之需要。司马光对前代的礼书颇为重视,特别是对于集唐代礼制之大成的《开元礼》多有评论
-
司马光儒门史学实践的内在冲突——兼论程颐、朱熹与司马光史观之差异
-
作者:
孙颖涛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史学 程朱理学 司马光 儒门史学
-
描述:司马光既有明显的史家自觉,又将史学限定在儒学门庭之内,以求道作为治史的最高目标,并且高度认同史学的鉴戒价值,以史学实践自觉承担“经之常道落实在具体历史中帝王之一心”的任务。但其儒门史学蕴含的求道
-
白体接受视域下邵雍与司马光诗歌比较论析
-
作者:
庞明启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体 邵雍 司马光 接受
-
描述:在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中,白体诗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以语言的通俗、流畅,内容的闲适、快乐为宋人所接受。白居易晚年定居和集中创作闲适诗的洛阳,成为北宋白体接受的重镇。邵雍与司马光长期居洛,所作大量诗歌反映
-
敛藏·韬晦·思辨——司马光吏隐思想探析*
-
作者:
张丽 来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吏隐思想 “独乐园”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为北宋一代名臣,他丰富的吏隐思想可谓隐而不彰。在前期的政治生涯中,吏隐更多的是司马光内心一种隐藏不发露的情结,产生的原因既有政治波折带来的失意,政治理想和自身性格间的矛盾,也与封建社会后期政统
-
司马光诗文集版本源流考
-
作者:
林燕燕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版本源流 司马光 诗文集
-
描述: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目前學界封其史學巨著《资治通鑑》的研究成果颇璺,但封其詩文集的研究成果则非常少。本文重点探究司馬光詩文集在宋代、明代、清代的刊刻、傅抄情況。司馬光詩文集主要有八十卷本的文集系统,一百一十六卷本的全集系统和八十卷本的《傅家集》系统。三個系统害名不同、编排顺序不同、内容亦有差别。本文封现存司馬光詩文集的版本進行了梳理,主要有一、《四部叢刊初编》影印瞿氏缄琴銅刽樓藏宋绍熙本《温國文正司馬光文集》;二、南宋末刻於蕲州的《增廣司馬温公全集》;三、明抄本《司馬太师温國文正公傅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