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用人惟器话孟尝
-
作者:
翔闻徐世友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鸡鸣狗盗 进谏 大历史学 田文 养士 司马光 用人 批评态度 价值千金 宾客
-
描述: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 齐国的贵族。他的父亲靖郭君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 王的异母弟。孟尝君和当时赵 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 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一起被称为善于养士的“四公 子”。$$ 对于孟尝君的养士,人们 的非议很多,大历史学家司马 迁和司马光都持批评态度。司 马迁说:我曾经
-
全文:”。$$ 对于孟尝君的养士,人们 的非议很多,大历史学家司马 迁和司马光都持批评态度。司 马迁说:我曾经到过薛地(孟尝 君世袭封地)旧址,就那地方的 民俗来看,乡里的子弟大多是 暴戾强悍,这跟邹、鲁两地
-
脆弱的领袖
-
作者:
徐风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 领袖 首席执行官 刘备 诸葛亮 执行能力 司马光 道德主义 贤臣 苻坚
-
描述:坚硬与脆弱,有时只有一点点的差别。 $$没有人否认前秦的君主苻坚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在他的身上,既有胡族特有的彪悍与勇猛,又有同汉族人一样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服膺;他继承了他的父亲苻雄宽厚仁义的性格和任用贤臣的雅量,同时又始终抱有一统天下,匡正六合的志向和抱负……前燕、前凉这些显赫一时的王国,
-
全文:在哪里呢?$$前人不是没有对苻坚的失败进行过思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分析苻坚的失败时指出:“秦王(苻坚)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为逆,行险缴幸,虽力屈被擒,犹不忧死,乱何自而息哉!”这里主要指
-
李广的两副面孔
-
作者:
徐风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汉武帝 武功 刘邦 匈奴 性格 边塞诗人 司马光 汉文帝 李将军 李广
-
描述:同一枚硬币,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模 样;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也便会得到大相 径庭的认识。就这样,李广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两副 面孔。$$ 李广是历代文豪最为喜爱的那种人物:勇猛、浪 漫、洒脱,出身名门(李广为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人,抓 住燕国太子丹的就是李信),武功高强,身经百战,快 意恩仇,
-
全文:, 军吏为此感觉很不舒服。但同样,匈奴也 不敢进犯程不识的犬营。$$ 司马光在论述这段故事的时候做了 如下评价:“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 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扰 不败;效李广,鲜不
-
范仲淹以身教子
-
作者:
宋衍申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地方长官 青苗法 北宋政治 分文不取 司马光 流芳千古 闹灾荒 范仲淹 身教 来不及
-
描述:范仲淹(898—1052)是北宋政治家,“庆历 新政”领袖。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名言,流芳千古。他在一生中,也不 断地用这一名言策励自己,完善着自己的人 格,为当时也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以身教子 上。$$ 他有四个儿子,依次是:纯佑、纯仁、纯 礼、纯
-
全文:王安石的“青苗法”照样批评;司马光提 拔他,可是他对司马光一刀切废除新法也照 样批评。陕西闹灾荒,他来不及上奏,开仓赈 灾,有人劝他等候上级指示,他说:“来不及 了,我负责!”百姓为此感激地说:“范公
-
司马光的德才观
-
作者:
晓文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德才关系 德与才 北宋历史 透彻的分析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区别与联系 德才兼备 选人用人 德才观
-
描述:智伯瑶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是十分显赫的风云人物。在晋国国君大权旁落于六家大夫手中之后,经过连年混战,最后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而以智伯瑶率领的智家势力最为强大。就在智伯瑶野心勃勃地逼迫韩(康子)、魏(桓子),即将制服赵(襄子)之际,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赵、韩、魏联手,打败了智伯瑶。从此,智家
-
全文:的历史,评价智伯瑶的得失似乎已无多大的意义。倒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中,用生动的史料,叙述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之后,由对智伯瑶的评价而引出的关于德与才问题的论述,很值得后人三思
-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
作者:
宋衍申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宋仁宗 舆论监督 谏院 唐宋古文 不为 题名 谏官 记》 司马光 专利
-
描述:《谏院题名记》是距今938年前,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任知谏院(谏院首长)写的一篇超短文,全文仅166字,录之如下: $$古者无谏官①。自公卿大夫②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③兴以来,始置官。夫以
-
全文:下去。 $$司马光是唐宋古文大家,此文亦是唐宋古文上乘之作。所以,清朝吴调侯、吴楚材叔侄将其收入《古文观止》一书中。 $$为何说此文是上乘之作? $$1.一篇百字文,把谏官历史、谏官职责、谏官应有的工作态度,囊括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