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日期:2001.04.26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作者】 宋衍申

【关键词】 宋仁宗 舆论监督 谏院 唐宋古文 不为 题名 谏官 记》 司马光 专利

【报纸名称】吉林日报

【出版日期】2001-04-26

【正文】

《谏院题名记》是距今938年前,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任知谏院(谏院首长)写的一篇超短文,全文仅166字,录之如下:
  古者无谏官①。自公卿大夫②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③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④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⑤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⑥初,真宗诏置⑦六员,责以职事⑦。庆历⑧中,钱君⑨始书其名于版⑩。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⑾,刻著于石。
  后之人将历指⑿其名而议之日: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古者:指先秦。谏官:舆论监督之官。②公卿大夫:此指各级官吏。③汉:西汉王朝。④萃:汇集。⑤汲汲:追求。⑥天禧:宋真宗年号(1017—1021)⑦诏置:下诏书设置。⑧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⑨钱君:钱明逸,时任知谏院。⑩始书其名于版:把谏官的名字写到木板上。⑾嘉祐八年:1063年。⑿历指:一个一个地指出。
  此文写后,司马光令工匠把此前谏官的名字刻在一块石碑上,立于谏院中,作为文物永远保存下去。
  司马光是唐宋古文大家,此文亦是唐宋古文上乘之作。所以,清朝吴调侯、吴楚材叔侄将其收入《古文观止》一书中。
  为何说此文是上乘之作?
  1.一篇百字文,把谏官历史、谏官职责、谏官应有的工作态度,囊括无遗。可谓精妙。
  2.行文平易自然,气势则壮阔雄浑,纵览古今,非大手笔而不可成。
  3.谈的是舆论监督这一古今大道理,却丝毫不见浮烟涨墨的痕迹,文风朴实至极。
  4.思想脱俗,是此文最为精彩之处。世俗常情,皆以谏院题名为荣;此文所论,独以题名为惧。惧什么?惧舆论监督职责有缺,被后世指名批评。从而点出:当谏官要“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这一主题思想。
  在中央政府内设立专职的舆论监督机构——谏院,是北宋王朝所首创。这是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内掠过的一丝民主的曙光,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弥足珍贵的。问题是:谏院只是一个空架子,装饰门面呢?还是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呢?这就要看最高当权者的决心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宋真宗初设谏院的决心很大,其表现为:1.六员谏官,除常俸之外,每月加俸五万钱,经济待遇高了。2.知谏院的官品不够参加中书、枢密两省大臣入朝议事的资格,但特批可以入朝议事,政治地位也高。3.到宋仁宗时又把谏官的任命权掌握到自己手中,不仅吏部(国家人事部)无权任命,宰相也无权任命。4.给谏官的舆论监督权非常大“朝廷之得失须论,刑政之烦苛必举”。就是说: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在谏官监督的视野内。5.荣任谏官者,必需是舍身为国、为官清正、学识渊博、社会名望较高的名人。
  司马光为什么会荣任知谏院这一要职?当然与他清正为官(此前,他做过多处州、县官和中央政府的中级官吏),学识渊博,遇事敢承担责任的一贯表现有关。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司马光是“脚踏实地人”、“九分人(人无十分,九分乃最高分数)”(邵雍语)。更重要的一件事,令宋仁宗对这位四十刚出头的司马光刮目相看了。宋仁宗活了53岁,在他40多岁时,身体便不行了,严重的是他一直未生儿子。在古代社会,皇帝无子,叫做“国本不立”,是一桩天大的事。皇帝生命危在旦夕且无子接班,大臣们就应及早考虑在皇族中遴选接班人。不过,这事十分敏感,弄不好,会令天下大乱,人头落地的。而宋仁宗总认为自己年龄不大,尚有性能力,盼望嫔妃们能给他生个儿子,可是,这个儿子就是盼不来。弄得他整天心绪不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位大臣,有天大的胆量,也不敢涉及“国本”问题。触怒龙颜,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时的司马光在并州(今山西省)当通判,虽然是个副省级官员,与中央那些高官相比,仍是职轻位卑,论“国本”这样既大且难的问题,轮不到他的份儿。可是,他为人为官,向来“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竟远在并州率先上奏宋仁宗从实际出发,尽早从皇族中选任接班人。这种“鲸口几忘生”(司马光任知谏院以后在一首诗中的自白)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打动了皇帝。宋仁宗十分欣赏这种忠诚。于是,点名要司马光任知谏院。
  谏官十分难当。朝廷规定,谏官上任三个月,无弹劾的奏章,便被视为不称职而遭免官;如果弹劾不当,也会马上遭到不测。所以,谏官的工作如同到虎口拔牙一般难干。正因如此,知谏院任职,每届只三年。实际上,许多人干不到三年,就干不下去了。
  司马光任知谏院后,不仅要求全院的谏官尽职尽责,发扬“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的精神,他自己率先垂范,不惧得罪人,也不惧斧钺之诛,连篇累牍,上奏朝政缺失。他批评过仁宗的优柔寡断,也批评过英宗同皇太后闹不团结;他弹劾过数十位大臣和宦官,有的人因此丢了官,判了罪;他也推荐了许许多多的人才,这些人因而得到了重用,从而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充实了新鲜干部力量。
  司马光就这样,把“惧”和“不惧”辩证地结合了起来,在知谏院任上,竟连任了五年。此时,宋王朝立国已百年,连任五年知谏院的人,无第二位。
  五年间,司马光以《谏院题名记》的思想作指导,执著地进行着舆论监督,使奸邪敛迹,正气上升,对净化社会风气,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司马光后半生,名声越来越高,官位一升再升,直至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与他五年知谏院的工作表现有不可分的关系。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