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从司马光“家范”中看其齐家观
-
作者:
毕宝魁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齐家 当代人 平天下 司马光 知识分子 名言警句 治国
-
描述:司马光因“砸缸”而名噪古今,但如只会砸缸必不至此,还是《资治通鉴》成就了他的大名。但他还有一部在古代颇受重视而今已鲜为人知的著作,这就是《家范》。《家范》,顾名思义就是治家之规范,本书较系统地阐述
-
司马光给唐朝皇帝开治国药方
-
作者:
李晓巧 来源:社区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阀割据 唐朝 皇帝 药方 司马光 唐德宗 治国 安史之乱
-
描述: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多难,到了唐德宗时期,外患频频,军阀割据,时不时还发生灾害饥荒,百姓过日子相当艰难。京畿一带经过了四年歉收之后,贞元三年(787)迎来了生机,“是岁最为丰稔”,一斗米的价格是一百五十钱,一斗粟价格是八十钱,粮食比往年便宜了一半。看到市令司汇报来的米价,唐德宗很高兴:终于迎来了个丰收年啊!于是,“诏所在和籴”,乘着丰收年景官府买入粮食。
-
司马光给唐朝皇帝开治国药方
-
作者:
李晓巧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阀割据 唐朝 皇帝 药方 司马光 唐德宗 治国 安史之乱
-
描述: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多难,到了唐德宗时期,外患频频,军阀割据,时不时还发生灾害饥荒,百姓过日子相当艰难。京畿一带经过了四年歉收之后,贞元一年(787年)迎来了生机,“是岁最为丰稔”,一斗米的价格是一百五十钱,一斗粟价格是八十钱,粮食比往年便宜了一半。
-
古文教学也要关注表达-《司马光救友》片段设计
-
作者:
向惠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言文 设计 《宋史》 小学阶段 教学背景 故事 司马光 古文教学
-
描述:教学背景: 《司马光救友》一文讲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
司马光教子爱护书籍
-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幼版)1-2年级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中国历史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教子 爱护 书籍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人温良谦恭,正直节俭。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勤学惜时的司马光
-
作者:
石喜碧 来源: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著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学问家 勤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记忆力
-
描述: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就是他主持、编写的。司马光在私塾上学时,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甚至觉得自己记忆力比别人的差。为了训练记忆力,他常常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和背诵。
-
司马光:为政赤胆忠心著述彪炳史册
-
作者:
丛桦 来源:经济视野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历史 编年体通史 历史人物 忠心 著述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为政
-
描述:司马光是距今近千年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从小就熟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而真正让司马光名垂青史的却是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要
-
现代“司马光”智救落水老奶奶
-
作者:
许其龙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心小学 浙江省 越城区 智 司马光 奶奶 现代 绍兴市
-
描述:近期,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心小学四每级队员伏越剑同学智救落水老奶奶的事迹广为流传,被网友们亲切称为“现代版的司马光砸缸”。
-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
作者:
王兆贵 来源:共产党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家风 洛阳 编修 地下室 巢居 写作 司马光 邵康节 宅第
-
描述: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雨。夏天为避暑热,他请工匠挖地丈余,用砖砌成地下室,读书写作其间。大臣王拱辰当时亦居洛阳
-
司马光家书的启示
-
作者:
葛毓臣 来源:党员干部之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俭约 侈靡 主要内容 美德 孔子 司马光 士志于道 北宋史学 生活作风
-
描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生活作风节俭朴素,"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为了教戒儿子,使其认识崇尚俭约的重要,他以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论俭节的文章,其主要内容是:不满当时侈靡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