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3 (1)
2001 (1)
按来源分组
广东公安报 (1)
北京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苏东坡的灵活变通
作者: 周仁旺  来源:广东公安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苏东坡  翰林学士  《前赤壁赋》  欧阳修  东坡赤壁  《论语》  灵活变通  司马光  苏轼  以虚代实 
描述: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也 许算不上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但从文学的角度 来看,苏轼却是一个天才。他天才表现的最过人之 处,是他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古今为我用。这里说 几个有关他的小故事。$$ 嘉祐二年(1057年),贡举考试在京师举行, 主持人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欧阳修,一 考生
全文:

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也 许算不上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但从文学的角度 来看,苏轼却是一个天才。他天才表现的最过人之 处,是他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古今为我用。这里说 几个有关他的小故事。$$ 嘉祐二年(1057年),贡举考试在京师举行, 主持人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欧阳修,一 考生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把这位当时的文坛 泰斗迷住了。欧阳公本欲提笔将此文列为第一,但 对文中作为论据的一个典故产生了疑虑。这典故 说的是:当年尧为帝时,■陶主掌刑法,有人犯了 法,■陶欲将此人处死,请示尧时列出了3条该杀 的理由,但尧却提出了3条赦免的理由,最后宽恕 了此人。文章是以这个典故来论证“立法贵严而责 人贵宽”的论点的,用得恰到其好。疑虑归疑虑,但 文章所表现出的严密的逻辑和美丽的文采,也不 得不使欧阳公给考生排名第二,名列进士的高榜。 这个考生就是当时20岁的苏东坡。欧阳修是饱读 之士,对史书中的掌故了如指掌,怎么就不知■陶 杀人和尧帝救人的典故呢?事后他问了苏轼,东坡 笑着说:“这个 典故是学生想 当然耳,今天 特向老师请 罪。”欧阳公对 苏轼更刮目相 看了,该生不 但善读书而且 善用书,不但 才思过人而且 善于变通,于 是对儿子们 说:“你们记住 了,30年以后, 世人就不再说 起我欧阳修 了,天下传诵 的只有苏子瞻 的文章了。”$$ 程颐是当 时的著名学 者,在京师讲 学授徒,门生 众多,后又受 命为崇政殿说 书,做起了小 皇帝哲宗的老 师,名望极高。 但这位夫子凡 事比照古例以 孔子言行为 准,实在又有 点迂。元祐元 年(1086年)9月,主政者 司马光病故,官员们前去吊 唁,这天正巧是已死去的神 宗皇帝灵位入祖庙的日子, 苏轼与众人祭祀过神宗后又 来到司马光家凭吊。主持丧 事的程颐挡在门口不让众人 进去,理由是,祭祀神宗灵 位进祖庙是吉礼,凭吊司马 光是丧礼,参加了吉利的人 同一天不能参加丧礼。苏轼 本来对这个迂夫子有点瞧不 起,现在当然也不服他的说 法。程颐则抬出孔老夫子质 问苏轼:“子瞻读过《论语》 吗?《论语》有言:‘子于 是日哭则不歌’。”东坡反唇 相讥道:“《论语》可曾说 ‘子于是日歌则不哭’?”这一 下把程颐顶了个目瞪口呆。 于是东坡嘿嘿一笑,推开程 颐,领着众人扬长而入。其 实“哭则不歌”与“歌则不 哭”,意思并不抵触,但苏轼 临场发挥,故意一变,又似 乎有理了,可真还难住了程 颐,这也可见这个翰林学士 的机敏和灵巧。$$ 元丰三年至元丰五年 (1080年至1083年),苏轼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3 年他写了《前赤壁赋》、《后 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 怀古》等千古绝唱的诗(词) 文。其中的那首“大江东去” 的词,一扫当时文坛的婉约 柔媚,开创豪放雄浑的一代 词风,为历来词家所称极。但 词中的“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却为后人所争议。有人认为三国 周郎赤壁明明在湖北的蒲圻县,而苏大学士却将 黄州的赤鼻误当三国的赤壁了。其实苏轼并非不 知这一史事,而是借古写今借彼抒情以虚代实罢 了。你瞧,为免别人钻空子,他特在“三国周郎 赤壁”的前面加上“人道是”,这也可见苏轼运用 典故的灵活和乖巧。随着“大江东去”的流传, 人们不但没有追究苏轼误认赤壁之过,反而将黄 州赤鼻也称为赤壁。从此,周郎赤壁与东坡赤壁, 一前一后、一真一假、一武一文都为人们所承认, 并且假赤壁文赤壁,越往后越超过真赤壁武赤壁。 今天,东坡赤壁成了黄州的旅游热点,当地人会 永远感谢《念奴娇》,感谢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苏 东坡的那支神笔。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