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笔下的教子故事
-
作者:
刘兴亮 来源:社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世家 故事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教子 史学
-
描述: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享誉中外的大学者。他所著《资治通鉴》已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史学名作,并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
堇寻文本与学情高度契合的理想课堂:例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学
-
作者:
茹茉莉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想 学情 课堂 文本 一年级下册 《司马光》教学 契合 人教版
-
描述:一、关注“这一班”。更关注“这一个” (一)展示自学,承认差异 1.出示本课13个生字:司、假、缸、别、慌、吓、叫、块、使、劲、砸、破、救。这是本课要求学习的十三个生字,看看你有几个不认识?用手势表示。(几个不认识就举几,十个以上用拳头加几表示)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拓展阅读——由司马光砸缸想到的——逆向思维
-
作者:暂无 来源:初中生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凤尾 拓展阅读 事物 旋转发电机 经理 运用 司马光 正确答案 逆向思维 思维模式
-
描述:有人落水,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子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为其带来了可
-
北宋神宗时期居洛士宦家居生活探微--以邵雍和司马光等人为中心
-
作者:
肖红兵 倪洪 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居生活 居洛士宦 北宋
-
描述: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有大批士宦退居或寓居洛阳,其中又以神宗时期贤士和名宦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居洛士宦群体在西京构筑园宅或别墅,过着读书治学、种花赏花的静居生活。他们都极力以悠游自适的忘政心态,去淡化王安石和熙宁新法对他们政治思想的冲击。
-
司马光诗歌的意象分析
-
作者:
余飞 来源:铜仁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司马光 意象
-
描述:司马光诗歌创作颇丰,其诗中意象亦丰富多彩,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蟋蟀、林野人、市朝客等。这些自然意象或人文意象往往具有清淡雅洁或幽怨隐逸的特点。同时,这些意象与司马光的人格魅力和个性追求也是密不可分的。
-
司马光《太玄集注》研究
-
作者:
田小中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易 《集注》 经典 释玄 玄首
-
描述:司马光认为《太玄》与《易》"道同而法异",故《太玄集注》多援《易》以释《玄》;并以为《太玄》合于圣人之心经典之义,故《集注》广引经典以释《玄》;《集注》以卦气学说和首名义训,重新厘定玄首拟卦之序。要之,司马光把《太玄》置于易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观照,以透显《太玄》熔铸百家的学术品格。
-
司马迁和司马光关于商鞅论述的比较研究--从史学取舍角度浅析商鞅变法
-
作者:
薛梦缘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取舍 比较 司马迁 商鞅变法 司马光
-
描述: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全部过程的记录有各自的取舍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司马迁和司马光在史书中对商鞅早年经历、商鞅变法内容与评价的描述来浅析商鞅变法。
-
司马光
-
作者:暂无 来源:优秀童话世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司马光
-
司马光
-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低年级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司马光
-
司马光与宋神宗的三次对话
-
作者:
吕传彬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宋神宗 政治家 吕惠卿 中国历史 北宋历史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编年体 对话
-
描述:回顾北宋历史,大臣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仕一朝但政见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也名扬千古。但司马光却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神宗,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位爱臣之间的矛盾的呢?与宋神宗谈话时,司马光又是怎样议论王安石的呢?为了排斥政敌,他会奴颜媚骨地刻意去讨好皇上吗?日本东京内阁文库现存唯一的孤本《司马温公全集》,其中收录的司马光作品《手录》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