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集体编修精品图书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以《资治通鉴》等书为例
-
作者:
杨虎 来源:中国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品图书 集体修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出版强国
-
描述:通过集体修书的方式,打造里程碑式的传世经典,是落实"出版强国"战略,体现"出版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但"集体修书少精品"是中国图书编撰和出版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通过分析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等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因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具有重大出版价值;政府或其他机构大力支持,提供有力保障;主编者素质全面,能文能武;写作班子分工合理,能够尽用专家之长;时间相对充裕,能够精雕细琢,是保证集体编修精品图书的基本条件。
-
在书写中“儒家化”的中国——“三家分晋”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比较研究
-
作者:
王磊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叙事 三家分晋 儒家化 《资治通鉴》
-
描述:《史记》中,"三家分晋"是赵家功业之一,司马迁从成功者的角度撰写这一事件;而《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及其官方写作团队对这一事件的描写和评判完全儒家意识形态化。他们重新界定了事件的历史地位,并删减了成功者赵家的史料,转而从失败者的智伯的角度叙事,把失败的原因归于智伯背离儒家标准——失德和"不仁"。通过《资治通鉴》这样的儒学主导的写作,中国的历史逐渐被"儒家化",在历史写作中宣扬儒家的价值观、秩序观与制度观。
-
《资治通鉴》
-
作者:
李向珍 来源:初中生学习指导(二年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初中 语文 背景知识
-
描述:《资治通鉴》
-
论“正名”:《资治通鉴》开篇的意义
-
作者:
闻华 来源:华夏文化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皇五帝 夏商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断代史
-
描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开篇很有意思,他既不是从三皇五帝说起,也不是从夏商周的某一个朝代完整开始,而是把周朝历史拦腰截断,从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着笔。这一断限,有他自己的寓意。那么,司马光究竟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年限?《资治通鉴》不是断代史,而是通史,这样一个年限,除非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否则是不能取的。对于初读《通鉴》的人来说,看到这个年份难免感到突兀。如果是从夏禹立国、商汤代夏、西周代商任何一个朝代开始写,我们都可能会觉得多少都有道理。甚至从周室东迁开始写,我们也不会觉得奇怪。作为通史,要讲究王朝
-
《资治通鉴》史事一误
-
作者:
刘玉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翼 行军路线 四川 《资治通鉴》 蜀军
-
描述:《资治通鉴》史事一误
-
读《资治通鉴》随笔(二)
-
作者:
胡学彦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帝 “朕” 随笔 《资治通鉴》 “皇帝”
-
描述: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第一段]
-
《资治通鉴》纪年的缺欠
-
作者:
崔文印 来源:书品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纪年 年号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古代史籍
-
描述:《资治通鉴》纪年的缺欠
-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对峙的内容考察
-
作者:
李良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朋党 熙丰变法 《资治通鉴》 司马光 选择宰执
-
描述: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实施变法而退出政府中枢,在洛阳编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史鉴中反映司马光对政敌进行攻击最具攻击力的有两个方面:以历代朋党之争的祸害和最高统治者对朋党的残酷惩治拟喻现实,劝勉皇帝要善于从谏,尤其要谨慎选择宰执大臣。
-
《资治通鉴》“臣光曰”评介
-
作者:
刘丽丽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臣光曰”
-
描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用了十九年时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进资治通鉴表》)磨砺而成。《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
-
《资治通鉴》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
作者:
丁万明 来源:领导之友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地位 中国 社会影响 《资治通鉴》 传统政治文化
-
描述:《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历时19年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宋神宗因此书“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有资于治道”,特命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以来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被历代统治者看作进行政治统治的教科书,因而也是我们了解传统政治文化得失的一面镜子。
上页
1
2
3
...
7
8
9
...
20
21
2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