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3 (1)
2002 (1)
按来源分组
福建党史月刊 (1)
人民政协报 (1)
相关搜索词
毛泽东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
作者: 李树柯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白璧无瑕  《通鉴》  秀才  百分之百地  毛泽东  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提出反对意见  不得志 
描述:一千万字的《资治通鉴》,毛 泽东通读了17遍。直到晚年,毛 泽东的床头还总放着一部《资治 通鉴》,有不少页因残破而用透明 胶纸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 他多少阅读的印迹。$$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 《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 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 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
全文:

一千万字的《资治通鉴》,毛 泽东通读了17遍。直到晚年,毛 泽东的床头还总放着一部《资治 通鉴》,有不少页因残破而用透明 胶纸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 他多少阅读的印迹。$$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 《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 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 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 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 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 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 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 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 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 读,而是没有时间了。”$$ 接着他又说:“我劝你也读一 读,不能全读,读某些部分也好, 读与不读可大不一样噢。你还年 轻,有没有这个决心啊?”$$ 小孟回答说:“试试看吧,我 怕没那个毅力。”$$ 毛泽东十分认真地说:“不是 毅力,而是兴趣。因为有了兴趣, 人就不会感到累了。咬着牙看书, 你那个毅力再大,也还是看不下 去的。有了兴趣,越看越有味道, 越看越轻松,像休息一样。”$$ 小孟说:“对历史书我就是读 不进去。”$$ 毛泽东听了,并不责任,而是 告诉她:“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 大得很响,有人觉得中国古代的 历史全是糟粕,不值得一看。还有 人觉得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 包医百病。我看这两种看法都有 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也 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 析,对不对呀?”$$ “我看书时,总觉得书上写的 还能不对吗?所以百分之百地相 信。”小孟说,毛泽东不紧不慢地 解释:“用这种态度读书,还不如 不读。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 要提出反对意见。不读不行,大都 是学而知之,但光读也不行,不敢 怀疑,不能提出不同意见,这书算 白读了。说着,他从书架上抽出一 本小书递给小孟,“这是一本写 《资治通鉴》的书,有时间看看,我 还想和你探讨一番呢?”$$ 十几天后,一场像是师生间的讨论在毛泽 东住处的大厅里开始了。$$ 作为学生的小孟首先发问:“这部书叫《资 治通鉴》,是说统治者把历史作一面镜子,照照 自己,可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 威烈王23年写起呢?”$$ 毛泽东眼睛一亮,显出异常高兴的神情, 笑着说:“这问题提得好!看来,你嫌这镜子不 够大,怕照得不够全面,其实,这镜子已经不 小了,统治者如果真认真照一下,不会一点益 处没有。比如,书里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 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 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国家又无法治他 们,非天下大乱不可。至于司马光从周威烈王 23年写起,是因为他认为那一年发生了一件 大事。这一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 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合法了,司马光 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以此作为《资治通 鉴》的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书名完全切题。 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这叫上梁不正 下梁歪。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 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 然。”$$ “为什么只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 叫做不敢说。所以历史上的书,本朝写本朝的 大都不实,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 鉴》最后一段写赵国,简直白璧无瑕,十全十 美,全信行吗?”$$ “王安石与司马光既是对手,又是朋友,这 是怎么回事?”小孟又提出一个问题。$$ “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王安石要 变法,司马光反对。但在学问上,他们还是朋 友,是互相尊重的。他们尊重的是对方的学 问,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能因政见不 同,连人家的学问也不认帐了。司马光个人 很固执,认准的事一定要办到底。固执不一 定是好事,但做学问需要这种精神。对的,当 然要坚持,错了,当时没认识到,为什么不坚 持?当然,对与错,有时也转化,当时对,多少 年后也未必还对;当时错的,多 少年后也未必还错。多少年后看 看还是错的,再过多少年后看 看,也许又另当别论了。所以,不 要对事情轻易下结论,历史自有 公论嘛!”$$ “以前总认为《资治通鉴》是 司马光一人编的,现在才知道是 几个人合编的,几个人合作很不 容易。”小孟感慨地说。“一个人, 就是三头六臂,也编不了这么一 部大书。”毛泽东说,“写上名字的 是五个人,没写上名字的,还有不 少呢!这个写作班子,互相配合、 各施所长,一干就是19年。当然, 主要是司马光主持,没有他主持, 一切都不会有。这段时间,他政治 上不得志,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 的原因。中国有两部大书,《史记》 和《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 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 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 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 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 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 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另当别 论了。”$$ 小孟又问:“宋朝有了刻板印刷,对出《资 治通鉴》起了很大作用吧?”$$ “自从宋朝有了刻板印刷,出书方便多了。 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板印刷,这 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看来,成 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 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这时,小孟又转了话题:“为什么那么 一大部书,写政治军事那么多,写经济文化 那么少呢?”$$ 毛泽东说:“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 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搞法? 政治,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 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 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 ‘相砍书’,可它比《通鉴》写战事少多了, 没有《通鉴》砍的有意思。《通鉴》是部大 的‘相砍书’。”$$ “‘相砍书’?有意思,‘砍’就是战争 吧?”$$ “《通鉴》里写战争,真是神采飞扬,传 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 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去统治?古 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光靠秀才, 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 “为什么秀才不行呢?”小孟好奇地问。$$ “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的多,做的 少,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 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 书坑儒,结果呢?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 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说到这里, 毛泽东哈哈大笑,十分开心。然后喝口水, 接着说:“可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 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 治国家。历史的明君都有贤臣辅佐,不能离 开秀才啊!”$$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闭起了眼睛,显出一 种难以捉摸的神情,陷入了沉思。接着他微 微睁开眼睛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 好书。”$$ 《资治通鉴》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 一生,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

毛泽东谈《资治通鉴》
作者: 李树柯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通鉴》  中国古代  学而知之  《左传》  毛泽东  王安石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提出反对意见 
描述: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