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毛泽东爱读《资治通鉴》
作者:赵英秀  日期:2010-01-01 来源 :党史博采(纪实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资治通鉴 史学家 兴衰 历史地图 毛泽东 吴晗 司马光 编年体 北宋 周世宗 
描述:《资治通鉴》系北宋大学者司马光及其助手,参考正史、野史300余种,呕心沥血,研末钩沉,历时19个春秋而完成的一部编年体的煌煌巨著。全书上起东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后周世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蕴含了15个朝代的兴衰荣
资治通鉴——救时之相——姚崇
作者:暂无 日期:2010-01-01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资治通鉴——救时之相——姚崇
资治通鉴 “曾因酒醉鞭名马”
作者:朱国良  日期:2010-01-01 来源 :语文新圃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教学方法 曾因酒醉鞭名马 
描述:朱国良 读诗词、品对联,我摘录了不少“绝妙好辞”,一些经典之句中,我比较喜欢郁达夫的名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我以为这不仅是一种文字之美,更是一种理性之慧,缠缠绵绵之中充满了自责自省,颇显风度,也有见地。 且不说达夫先生自恃风流,心态放达,但他贵有自省之心,对做过的错事,能够敞开心扉,检讨而后敢承担责任,还能引以为鉴,不像时下有的人,每每不能自持,心旌摇动之下,就昏昏然“偏向虎山行”了。 人要有自省之心,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犯混犯错不要紧,摔了跟头也不可怕,这些都
《资治通鉴》中的“三国名人”
作者:锐园  日期:2010-01-01 来源 :畅销书摘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锐园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要通读的书,更是一本要读通的书。不同的时期读,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认知。该书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细读《资治通鉴》,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与现实如此之近。 《隆中对》,说的对不对 孝献皇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颖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刘备三请诸葛亮这事地球人都知道。三顾成佳话,一对足千秋。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发表了《隆中对》,对天下大势作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作者:明泽 邵墨绘  日期:2010-01-01 来源 :七彩语文(小学中高年级)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都城 前秦 淝水之战 东晋时期 苻坚 
描述:1.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逐渐强大起来。前秦皇帝苻坚从都城长安出兵,率领步骑兵八十万,想一举消灭江南的东晋王朝。
从《资治通鉴》中认识李靖
作者:陈震宇  日期:2010-01-01 来源 :科教文汇(中旬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资治通鉴 文武才略 李靖 军事才能 性沈厚 
描述:李靖(571—649),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是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同时还是广为流传的"风尘三侠"之一,有特殊的神秘色彩。本文将回归历史,从《资治通鉴》之中寻找真实的李靖。史书中的李靖,可能少了坊间故事中的缥缈潇洒,却能让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国之将才。
《续资治通鉴》编纂新考
作者:李金华  日期:2010-01-01 来源 :史学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续资治通鉴 毕沅 纂修过程 
描述:《续资治通鉴》一书,是清代乾隆时期在毕沅主持下,有众多幕宾参与修成。毕沅本人从始至终不仅亲自主持、而且实际纂修、修订与考核史料,是本书名符其实的作者,非依仗权力、财力雇人撰书、坐享其成。在其他参修的学者中,学术界往往强调邵晋涵的贡献,但依据史实考证,可知钱大昕的贡献远在邵晋涵之上。而章学诚曾言《续资治通鉴》二百卷,乃为概略说法,不必因此增添疑窦。冯集梧校订并重新刊刻之《续资治通鉴》,实为全稿,经梳理有关记载,枝蔓歧说均可廓清。
《资治通鉴》的一则记载
作者:邓忠强  日期:2007-01-01 来源 :同舟共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资治通鉴 农家 关中地区 贞元 主人 皇帝 唐德宗 司马光 政绩工程 农民 
描述: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李适打猎时忽然心血来潮,走到一户农民家里。农家主人叫赵光奇,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皇帝
资治通鉴三则
作者:暂无 日期:2007-01-01 来源 :现代教育论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资治通鉴 仁义 邻国 子思 魏惠王 子曰 秦人 百姓 圣人 庶人 
描述: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
朱熹和《资治通鉴纲目》
作者:仓修良  日期:2007-01-01 来源 :安徽史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朱熹 《资治通鉴纲目》 纲鉴热 纲目体 
描述: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走出了一条道路。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却一直不加理会,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索,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上页 1 2 3 ... 57 58 59 ... 296 297 29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