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类型】报纸
【篇名】“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作者】 瞿林东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报任安书》 通古今之变 《贞观政要》 成败 《资治通鉴》 中国史学史 司马光 《册府元龟》
【报纸名称】学习时报
【出版日期】2000-07-24
【正文】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讲到他撰写《太史 公书》(即后人所称《史记》)的宗旨时,这样写道:“网罗 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 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见《汉书·司马迁传》)这里说的“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的历史思想 的核心和他在史学上的报负;而广泛地搜集史料、考订 史实,探究历史上朝代、人事的成败兴衰的道理,则是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从司马迁作史的宗旨,我们可以得 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当十分关注历史上的“成败兴坏之 理”。是否可以认为,我们读史,应特别关注同民族、国 家、社会治乱盛衰有密切关系的事件、人物、思想、政策 等等。通观《史记》一书,上起黄帝、下讫汉武,上下三千 年,多少人和事,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识,揭示了社会生 活中“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的法则(见《史记·平准 书》),而人们的生产、交换活动井然有序,那不过是符合 于“道”的“自然之验”罢了(见《史记·货殖列传》序)。司 马迁的卓识,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
《史记》给人们启迪最多、最深刻之处,是关于秦汉 之际的那一段历史:贫弱的秦国为什么强大起来,先后 灭亡其它六国,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的秦国何以二世 而亡?势力强大的项羽为什么成了悲剧英雄?力量弱小 的刘邦凭借什么在楚汉战争中成了胜利者?汉初政治 家、思想家总结秦亡的教训对汉初制定基本国策有何积 极意义?等等。对于这些重大问题,司马迁在《史记》有关 的本纪、世家、列传中,都有生动的记述和深刻的解释, 使人读后沉思不已。
其后,唐太宗读史,意在“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 之龟镜”(《册府元龟》卷五五四《国史部·恩奖》),堪 称古代大政治家读史的风范。他在做秦王、当太子、君 临天下的整个政治生涯中,始终同虞世南、魏征等重 臣讨论历史问题,直到晚年一次御前会议上,自我总 结历史经验,皆事关治国安邦之理。所谓“贞观之治”, 留在历史上的不仅仅是盛世气象,还有那之所以成为 盛世的思想遗产。关于此,我们不妨一读唐代史家吴 兢所著的《贞观政要》。司马光同司马迁并称“两司 马”,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佳话。当然,司马光的史识比 不上司马迁,但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 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见《进资治 通鉴表》),写入史书,还是得其大要的。《资治通鉴》问 世后,而有“《通鉴》学”的兴起,到明末清初王夫之写 出《读通鉴论》并对资、治、通、 鉴一一作出诠释,司马光的思 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 1、司马光为什么给范雎“差评” 作者:殷啸虎 2017.01
- 2、司马光给范雎“差评” 作者:殷啸虎 2017.01
- 3、司马光为什么给范雎“差评” 作者:殷啸虎 2017.01
- 4、说不尽的司马光 作者:刘合心 2005.04
- 5、险!《资治通鉴》差点被销毁 作者:橙子 2006.01
- 6、毛泽东评点《资治通鉴》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