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欠发达地区,有一个和城市相对 不同的针对学生品德的教育,那就是, 怎样从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德育化。 西北山区的好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便在学校。许多小 学,便通过教育整合、集中教育后加强 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现行小学语文教 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 现了文以载道。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 践,谈一些体会。$$ 德育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 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 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 课的几十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 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 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如政治 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 语文教材中,侧重这方面的课文有《孔融 让梨》,《司马光砸缸》、《胖乎乎的小手》, 我在教学中寻找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 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 对学生进行教学”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 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教材中, 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 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 渗透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 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 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 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 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宇里行间,不采取直 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 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 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 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 接受品德教育。如《孔融让梨》中表现互相 尊重与知道自己应该尊重别人:《司马光 砸缸》中在大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小孩子 面临危险,表现出的一个轻重缓急的自求 方式;《胖乎乎的小手》中表现了对劳动的 热爱和对劳动的本性尊重。其实,农村小 学生都在劳动当中生活,让他们懂得劳动 的重要意义,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 总之,在农村,学校的品德教育显得 尤为重要。一般家庭的孩子,父母外出 务工使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品 德教育上,家庭是空白的。如果没有好 的品德教育,那学校所做的成绩教育都 成了枉然。小学语文中的好多文章会 让孩子更加勤劳朴实,纯洁善良;顽 强不屈。通过采用语文课中的内容, 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 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 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变成 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把抽象文字符号 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 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 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始立 秦州,此说最初见诸史籍记载的当为 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 “秦州刺史,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 269年),分陇右五郡及凉州金城梁 州阴平并七郡为秦州。”萧子显《南 齐书·州郡志》也说:“秦州,晋 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旧土有 秦之富,跨带陇坂”。$$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 年)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著 名的学者。他以徐爰所撰《宋书》为 底本,补充扩展,自成体例,修成了 《宋书》,其地志部分系根据晋《太 康地志》为蓝本修订(见《四库总 目》),且对三国以来的地区沿革的 考述颇为精慎。$$ 萧子显(公元487年──公元537 年),南朝梁著名史学家,采撷江 淹、吴均等诸家史作,考证异同, 撰成《南齐书》。所以,《宋书》 和《南齐书》,被纳入二十四史之 列,是颇具价值的历史要籍。其对 于晋立秦州的时间、辖郡等,表述 完整,绝非《晋书》魏立秦州之空 泛片言可比。特别是其成书时间, 要比主张“魏置秦州”说的《晋 书》早二百年左右,更靠近曹魏时 期。故尔所述史实,也就更具有 “原生态”性。依照历史资料取近不 取远的原则,在没有确凿的反证否定 时,此二书所载晋立秦州之说,当是 可信的。$$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就是认同 晋立秦州说的。《资治通鉴·晋 纪》说:“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 年)二月,分雍、凉、梁州置秦州, 以胡烈为刺史。先是,邓艾纳鲜卑降 卒数万,置于雍、凉间,与民杂居, 朝廷恐其久而为患,以烈素著名于西 方,故使镇抚之。”这段记载立论清 晰,翔实完整。首先,在《资治通 鉴·魏纪》部分,未有片言只字记 述曹魏设置秦州之事。像设置新的 州级行政建制这样的重大事件,作 为编年史的《资治通鉴》绝不会疏 而不录;其次,倘若曹魏立秦州, 中间暂废,至晋再行设置,按照史 家笔法,当应记载为“复置”,而 此处只书“置”,即是始置无疑。 以严谨著称的司马光对此常识性的 史家笔法是绝不会疏忽的;再者, 司马光博学广闻,遍采群书,当会 看到《晋书》、《元和郡县图志》 等当时流行的典籍,甚而会披阅到 今已亡佚的一些典籍。而在《通 鉴》中未采信魏立秦州说,反主晋 立秦州说,此公必有所比照分析, 择善而从;还有,文中提到三国曹 魏将军邓艾,安置鲜卑降卒于雍、 凉二州之地,可见其它当时并未有 秦州,只是到了晋初,为了便于管 理,方才设置秦州,并选择名将出 任秦州首任刺史以镇抚之。这里, 对设置秦州的时间、辖郡及形势背 景,表达得完整无遗。可见,司马 光是否定曹魏设立秦州而认同的是晋 立秦州史实的!$$ 西晋始建秦州,历来得到一些历 史地理学家的认同,如清代汪士铎 《南北史补志·地理志》:“秦 州,古西戎地,秦始封之邑,晋立 州。”现代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在 《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的《三国时期 图说》部分,仅说:曹丕称帝,分关 陇为雍州,以河西为凉州,曹魏全境 共十二州,显然否定设置有秦州。而 在《西晋时期图说》部分,则明确表 述“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分 雍、凉、梁三州,置秦州。”《辞 海·历史地理》也说:“秦州”条 下释曰:“州名。晋泰始五年(公元 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 更有趣的是,历来一些主张曹魏 设置秦州之说的学者,也似乎觉得此 说史料不充分,证据刚性欠差,难以 独立立论,在其著作中,往往保持 了两说并存的或然态度。如首先记 载魏立秦州一事的《晋书》,却在 《武帝纪》中如是说:“泰始五年 二月,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 城、梁州之阴平置秦州。”如若同 书《地理志》所言魏置秦州,中间 暂废,则此处行文理应两相照应, 表态为:“复置秦州”方符合史家 行文逻辑。何以偏是省掉“复”字 只说“置”云云,耐人寻味!元代胡 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在《魏 纪》中的一条注释说:“魏分陇右置 秦州。”而另一条注释却说:“至 魏,以河西置凉州,以陇右为雍州。 及晋,以陇右置秦州。”同样是两说 并存。$$ 这些典籍兼收并蓄的或然表述, 一方面说明这些史学家不惑于后世的 史德,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魏立秦州一 事委实疑点较多,简略含混,缺乏系 统连续性的史料支撑,又无本证旁证 补充,故难立说。倒是晋置秦州之说 无上述弊端,记载完整,史料厚实, 未有断层,应予认同。$$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