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苏东坡斗茶斗智
-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唐宋时期文风大盛,而文人雅士又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而这种“茗战”之乐,也确实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
-
司马光仆人劝主人多读书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画像王安石当权,厉行变革,司马光持不同政见,难有作为。他退居洛阳,不屑世务,自称齐物子。起初,司马光蛰居于陋巷之中,夏天闷热难耐,为了避暑,请工人挖出一间地下室。其好友范镇同样怕热,却在许昌建起一座塔楼,天天登高纳凉。大学者邵雍去拜访三朝元老富弼,富弼问他最近有什么新闻,邵雍回答:“只听说,有
-
司马光砸的究竟是不是缸
-
作者:暂无 来源:松原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据《宋史》记载,司马光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小孩。当我们还在看动画片与小人书的时候,他已经在读《左氏春秋》,他不但读还给别人讲,这说明什么,他不是读着玩的,他是真的爱读且读懂了这本书。司马光小的时候,不但爱学习,动手能力也是极强,并不是“书呆子”。某日,司马光与一群小伙伴在院中玩耍,这个院子中有一
-
司马光笔记里记述的三位“神探”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海晨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涑水纪闻》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笔记之一,作者司马光,一位伟大到不需要详细介绍的历史学家。鲜为人知的一点是,这部笔记跟其他文人墨客撰写的读书随感、见闻志异不同,它其实是一部“素材集”。司马光编完《资治通鉴》后,已经累得“目视昏近,齿牙几无”,却依然壮心不已。因为《资治通鉴》止于北宋建国前,所以司马
-
司马光写“三家分晋”的深意
-
作者:暂无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刘江《资治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篇记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即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司马光以此事为全书开端,并在其后以上千字“臣光曰”的形式加以评论,在历史编纂及历史解释两方面均有深意。孔子编《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左传》记事
-
司马光敢砸社会“大染缸”
-
作者:
贾阳 毛强 来源:检察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图为河南光山司马光故居。贾阳毛强/摄司马光砸“缸”的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和“廉”的杰出典范,颇具史鉴价值。他的故事时刻教育今天的当政者唯以聪慧之心,守廉洁之本,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民。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干警,要以司马光为榜样,让思想受到公正廉洁之水的洗礼,进一步提升廉洁从检意识。在工
-
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快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此瓮体型硕大圆满,纹饰壮观,被誉为“彩陶王”。其表面彩绘在黑线中套以红色,如河水漩涡一般相互连环,水涡之下为起伏的波浪。这体现了先民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神的敬畏,也似乎暗示这大瓮是用来盛水的,究其容量,当在百升以上。这是两只在印尼海域沉船中打捞出水的大瓮,并不是用来装饮用淡水的,而是装满中国外销的各种瓷
-
司马光家范登上中央纪委网站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轨范”本报讯(记者王荔通讯员梁晓丽阎玉斌)“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8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刊发了运城市历史名人司马光为官清廉、文章传世、诲人殷殷的事迹。这也是继闻喜裴氏家族之后,运城市历史文化名
-
苏东坡为何称 司马光为“司马牛”
-
作者:暂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莫砺锋,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著有《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等书。文莫砺锋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七月初二,众大臣在朝中商议役法。宰相司马光主张废除王安石变法时确立的“免役法”,恢复从前的“差役法”。时任中书舍
-
公共通道放大缸居民要请“司马光”
-
作者:暂无 来源:南宁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大缸上“要通知司马光”的字条令人忍俊不禁本报记者刘晓婧摄本报讯(记者刘晓婧)近日,在南宁市竹溪大道一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场,一个在公共区域乱放的大缸上,惊现要请来司马光的“神”提醒,让人忍俊不禁。昨日,该小区物业负责人称,该提醒字条并非物业人员所为,而是出自小区居民。昨日,记者在该小区的负一楼地下车库看
上页
1
2
3
...
8
9
10
...
28
29
3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