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夏县举办《司马光》剧本创作研讨会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晨报讯1月16日,夏县县委宣传部、夏县文化局、夏县蒲剧团联合举办新编大型古装剧《司马光》剧本创作研讨会,邀请来自河南省、运城市的专家、学者20余人,就进一步完善两个剧本进行探讨。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就剧本的题材、主题、人物、构思及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进行了讨论。由山西省晋剧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二级编剧张
-
闻喜裴氏家规家训 司马光家规家训 入选《中国家规》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晨报讯(记者景斌)3月27日,从市纪委获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日前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我市闻喜裴氏家规家训、司马光家规家训入选。现存的闻喜裴氏家规家训有《河东裴氏家训》和《河东裴氏家戒》两大部分,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河东裴氏家训》共12条432字,包
-
司马光家规家训摘编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彖①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马光《家范·卷一》【注释】①彖(tuàn):即“彖辞”,《易经》的专用术语,指“总括之辞”“小结”,即小结一卦之辞。【译文】彖辞说:“一个家庭有尊严的家长,即父亲和母亲。父亲要像个
-
司马光与“三家分晋”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篇记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即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司马光以此事为全书开端,并在其后以上千字“臣光曰”的形式加以评论,在历史编纂及历史解释两方面均有深意。孔子编《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左传》记事至公
-
夏县司马光之后又一名臣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蔺芳(资料图)蔺芳(公元?~1417年),字仲文,明朝初年夏县上王村人。因官至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官员,后人和当地老百姓出于尊敬和爱戴,讳称其名,而称其为蔺侍郎。史书记载,蔺芳在明朝洪武年间,因品行端正、德行高洁被举孝廉任官。蔺芳初任河南内黄县知县,后任定州知州,因政绩突出旋任刑部郎中。1403年朱棣
-
司马光仆人劝主人多读书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画像王安石当权,厉行变革,司马光持不同政见,难有作为。他退居洛阳,不屑世务,自称齐物子。起初,司马光蛰居于陋巷之中,夏天闷热难耐,为了避暑,请工人挖出一间地下室。其好友范镇同样怕热,却在许昌建起一座塔楼,天天登高纳凉。大学者邵雍去拜访三朝元老富弼,富弼问他最近有什么新闻,邵雍回答:“只听说,有
-
司马光家规专题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播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晨报讯8月30日,由市纪委联合市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家规专题“山西夏县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播。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我市历史文化名人司马光为官清廉、文章传世、诲人殷殷的事迹和其独特的家族气质及优美门风。这是继去年“闻喜裴氏”《家规》专题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
司马光爱“打包”
-
作者:
李开周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其实,不光苏东坡,宋朝司马光也爱“打包”。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
-
司马光砸的第二只“缸”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资料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其实他长大后还砸了第二只缸,缸的名字叫社会,俗称“大染缸”。公元1085年下半年,司马光在陈州短暂任职后回汴京,做了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不久即拜相。有位叫刘蒙的老朋友也从河北追到京城,向司马光求助万钱,说是父母无钱安葬,弟妹嫂侄需要抚恤。对此,他婉拒
-
司马光笔记中的教子故事
-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享誉中外的大学者。他所著《资治通鉴》已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史学名作,并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实际上,除《资治通鉴》外,司马光还有一些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后世研读。这其中如笔记类作品《涑水记闻》就颇具代表性。此书所记故事虽多只言片语,但内容均为司马光亲见亲闻,记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