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史上最佳新闻编辑
-
作者:暂无 来源:北方新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记录。古代史官,拿着笔,抱着本子,在朝廷做记录,这也有点像记者的工作;记录堆积起来,成为“实录”,历史讲究的是“实”,新闻讲究的也是“实”。一个时代过去后,专门有帮人负责将这些实录等资料编纂起来,这种史官就是新闻编辑。在这些编辑当中,最了不起的是
-
司马光砸缸新解
-
作者:暂无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砸缸新解朱凌女儿小的时候,我给她讲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时女儿认为司马光很聪明,能够救助落水的小朋友。那日,我与女儿聊天,无意间聊到这个故事,女儿却说:“妈妈,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代,肯定救不了那个小朋友了。”她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连忙问:“为什么在现代就救不了那个小朋友呢?”女儿笑着说:“你看看
-
司马光:史上最佳新闻编辑
-
作者:暂无 来源:信阳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记录。古代史官,拿着笔,抱着本子,在朝廷做记录,这也有点像记者的工作;记录堆积起来,成为“实录”,历史讲究的是“实”,新闻讲究的也是“实”。一个时代过去后,专门有帮人负责将这些实录等资料编纂起来,这种史官就是新闻编辑。这些编辑当中,最了不起的是司
-
司马光:史上最佳新闻编辑
-
作者:
刘黎平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记录。古代史官,拿着笔,抱着本子,在朝廷做记录,这也有点像记者的工作;记录堆积起来,成为“实录”,历史讲究的是“实”,新闻讲究的也是“实”。一个时代过去后,专门有人负责将这些实录等资料编纂起来,这种史官就是新闻编辑。这些编辑当中,最了不起的是司马
-
司马光的抠门儿饭局和打包
-
作者:
李开周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宋代马远《月下把杯图》国人尽知神童司马光砸缸事,却不知宰相司马光会打包李开周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
-
司马光倡俭戒奢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石油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宋朝司马光曾经写给儿子司马康一封有名的书信,名曰《训俭示康》。他说:“俭能立名成业,侈必随落自败。”“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朴素为美。”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至于何以要“俭素”?司马光以丰富的史实做了论证。西晋的何曾当了太傅,生活奢靡,“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
-
司马光的 抠门儿饭局和打包
-
作者:
李开周 来源:株洲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其中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
-
司马光官衔长达五十二个字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农村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闲话春秋李开周在给单位取名字这方面,古人确实简洁。举例言之,明清两朝的礼部是一个既负责文化工作又负责教育工作,同时还兼管祭祀和接待外宾的中央机关,古人只用“礼部”这俩字儿就全给概括了。不过古人也有不简洁的时候,像宋朝时代,各级干部的官衔就非常?嗦。比如说咱们最熟悉的大清官包拯,也就是戏曲里俗称“黑脸
-
哪个“司马光”砸烂我的缸?
-
作者:
周群能 来源:南国今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大瓦缸被砸,饭店老板只能在门外安装监控摄像头,欲抓住肇事者。今报记者周群能摄今报柳州讯(记者周群能)“司马光砸缸”是机智救人的善举,但有人偷偷把人家的大瓦缸砸烂,就是恶行了。柳州市南亚名邸小区一饭店用来煨汤的大瓦缸两次被砸,损失3000多元,老板迫不得已在店外装上监控摄像头,想要抓住肇事者。“大瓦缸
-
我为什么这样写司马光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和他的时代》,三联书店出版赵冬梅我立志为司马光作传的最大动力来自时代——我们身处忧思与改革的年代。我们应当相对理性地于“实事”中,“求是”地认识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司马光所处的时代存在一种可将该朝带出“朝代更替”宿命的力量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化解矛盾,让本朝长治久安,
上页
1
2
3
...
6
7
8
...
31
32
3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