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资治通鉴》的人才学
-
作者:
曾白融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的人才学
-
《资治通鉴》胡注释例
-
作者:
李智泽 来源: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释例 《宋史》 《元史》 胡三省 《宁海县志》 《资治通鉴》 天台 《新元史》
-
描述:胡三省,字身之,号梅磵,浙江天台人,《宋史》、《元史》均无传,《新元史》虽为其立传,但太简略,无甚史料。据《宁海县志》载其子为他撰写的墓碑知道:胡三省生于宋绍定三年(1230年),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年七十三。
-
《资治通鉴》胡注释例
-
作者:
李智泽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释例 《宋史》 《元史》 胡三省 《宁海县志》 《资治通鉴》 天台 《新元史》
-
描述:胡三省,字身之,号梅磵,浙江天台人,《宋史》、《元史》均无传,《新元史》虽为其立传,但太简略,无甚史料。据《宁海县志》载其子为他撰写的墓碑知道:胡三省生于宋绍定三年(1230年),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年七十三。
-
司马光诗歌思想性初探
-
作者:
卢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司马光诗歌思想性初探
-
光山县选派干部下村承包治穷
-
作者:
朱桂萍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安置 县委组织部 任期目标 自愿报名 乡镇党委 福利待遇 三重 日标 政治业务素质
-
描述:1989年4月下旬以来,河南省光山县39个局委的88名干部,陆续来到全县39个后进村、贫困村安营扎寨,进行为期三年的承包治穷。一举改变了过去扶贫“雷声大、雨点小”,犹如“蜻蜒点水”、“打一卯就走”的“游击”作风,为了使这项工作收到实效,光山县委采取了四条措施
-
创业者的足迹——光山县丙纶厂纪实
-
作者:
儒珍彭 文耿雪 来源:企业活力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固定资产 丙纶丝 新职工 农村商品经济 办企业 创业者 光山县 技术素质 政府领导
-
描述:光山县丙纶厂是一个拥有600多名职工、1440万元固定资产的县办集体企业。这个厂自1987年投产至1989年年底,已生产丙纶丝1855.2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382万元,创利税459.6万元,归还各种借贷款577万元。这个县办企业的诞生与成长,牵动着全县人民的心,也凝结着创业者的艰辛与睿智。(一)1985年,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光山县城。身负老区人民厚望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深感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责任重大,时不我
-
扎根山区 建设山区
-
作者:
魏庆琛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水 建设山区 光山县 水土保持工作 变凉 平方 凉亭 一届三中全会 水利水保 水土流失
-
描述:我是河南省光山县凉亭乡水利水保站站长,1984年调来该站,在山区数年如一日,奔忙在水利水保工作第一线,踏遍了凉亭乡62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几年来,我乡群众在乡水利水保站的技术指导下,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共完成治理面积18平方公里,使凉亭乡由过去水土流失的贫困山区变为“万亩松杂万亩杉,万亩果油万亩茶”的茶林果之乡。在这些成绩中,自然也包含了我辛勤劳动的一些汗水。 (一) 凉亭乡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乡,在没有开展治理水土流失以前,当地群众有首歌谣:“高一洼低一洼,树少长不大,人多草地少,雨
-
信息窗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民兵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兵营 教导员 建国后 国防教育 多种形式 军人 大别山 民兵工作 光山县 革命老区
-
描述:四代军人讲国防河南光山县人武部组织一支由13位老红军、老八路和建国后我军功臣代表组成的新老四代军人国防教育报告团,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巡回演讲230余场次,听众达8万多人。(郭焱)多种形式集训教导员
-
全省乡村林场先进单位名单
-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林业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汝阳县 郊区 乡村林场 林业局 桐柏县 南召县 川县 光山县 洛宁县 文殊
-
描述:~~
-
湖水拖蓝
-
作者:
黄保权 孔华 来源:华夏地理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平浪静 湖水 诬告陷害 蓝色 杞麓湖 卢氏 通海县 河南 光山县 贪官污吏
-
描述:通海县杞麓湖中,每当晴天丽日,风平浪静的日子,人们便可看见一片宛如玉带一般的蓝色,蓝色拖得很远很远,足有几十丈长,当地人把这奇丽壮观的景象,叫做“湖水拖蓝”,为通海县的八景之一。说起湖水拖蓝的来历,还有段动人的故事。传说秀山脚下杞麓湖边,有位农妇姓卢,人称卢氏,河南光山县人。卢氏出身于书香人家,自幼知书识礼,聪慧好学。十八岁那年,由父母作主,嫁给了同县的御史东钦。夫妻俩恩恩爱爱,日子过得美满和睦。东饮品行端正,又勤于政事,却被一伙贪官污吏诬告陷害,终被发配到边疆小镇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