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唐代三省六部制改革的成败及其启示:读《资治通鉴?唐纪》
-
作者:
刘宝恒 来源:机构与行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政层级 三省六部制 唐代
-
描述:三省六部制行政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传统集权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的骨架。这种制度最早从西汉后期就产生了,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直至隋唐,三省六部制发展到顶峰。《资治通鉴.唐纪》中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成败有着深入记录,并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实际上,三省六部制产生的初衷是皇帝为了更好地提高行政效率,并试图有效节制相权。
-
资治通鉴
-
作者:
明泽 来源: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1.大唐王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战事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李存勖消灭篡唐的后梁朱氏王朝后,建立了后唐政权。明宗时期,由于实施了许多利民政策,社会上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2.北方的契丹人屡屡侵犯
-
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七彩语文·小学中高年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明泽编写 邵墨绘图 1.父亲早逝,陶侃从小便刻苦读书,对母亲极为孝顺,常被乡人夸赞。 2.青年时,陶侃在县里做了小官,还管理着鱼池。一次,大家把池子里的鱼打上来,私分掉了。陶侃
-
资治通鉴
-
作者:
明泽 邵墨 来源:七彩语文·小学中高年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明 泽编写 邵 墨绘图 1.隋朝末年,隋炀帝对外穷兵黩武,接连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反抗。 2.韦城人翟让原是洛阳的一个小官
-
《资治通鉴》札记
-
作者:
张宇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刺史 并州 比能 魏书 鲜卑 舟师 三国志 行幸 循行
-
描述:一(魏明帝黄初六年)三月,行幸召陵,通讨虏渠。乙巳,还许昌宫。并州刺史梁习讨鲜卑轲比能,大破之。……辛未,帝以舟师复征吴。夏五月戊申,帝入谯。案:《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言:“(黄初)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三月,行幸召陵,通讨虏渠。乙巳,还许昌宫。并州刺史梁习讨鲜卑轲比能,大破之。辛未,帝为舟师东征。五月戊申,幸谯。壬戌,荧惑入太微。”今人《十七史疑年录》曰:“是月戊寅朔,乙巳二十八日,已近月末,月内无辛未。《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同误;《通志》卷七作‘辛
-
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
-
2000万《资治通鉴》之争
-
作者:
邢旭东 赵玲 来源:中国审判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原告 借出 宜兴 原被告 古书 赔偿 市人民法院 人民币 法官
-
描述:一部借出去的古书,引发一段30年历史公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近日受理了一起返还原物纠纷案件,因为一套30年前借出的古籍《资治通鉴》,原告提出高达2000万元的赔偿要求,而被告却声称该书来历曲折,并非原告所有。究竟是被告有借无还、故意隐瞒,还是原告信口开河、漫天要价?2011年6月10日,宜兴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以每本书300元的价格赔偿原告25本书籍共计人民币7500元,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
古书《资治通鉴》之争
-
作者:
李健 张颖 李云虹 来源:法律与生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江苏宜兴 父亲 宋代 清代前期 文化大革命 古书 价格 价值 古籍版本
-
描述:一起没有标的物的特殊诉讼,价格之争从几千万元到几百元,差异之大让人瞠目结舌。最终,法院将如何化解这场由古书引发的争端?2010年8月,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宋代的一本《玄都宝藏》,其中的一页纸,拍卖的价格是5万元!相当于16两黄金!不过,行家说这个价格是2003年的拍卖价,如今早就不是这个价了,现在它的一页纸至少价值40万元。看到这则消息,家住江苏无锡周
-
《资治通鉴》
-
作者:
杨光 来源:中外管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 司马光 中国企业家
-
描述: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特别。虽然它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却比它们更值得中国企业家捧读。
-
在书写中“儒家化”的中国——“三家分晋”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比较研究
-
作者:
王磊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叙事 三家分晋 儒家化 《资治通鉴》
-
描述:《史记》中,"三家分晋"是赵家功业之一,司马迁从成功者的角度撰写这一事件;而《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及其官方写作团队对这一事件的描写和评判完全儒家意识形态化。他们重新界定了事件的历史地位,并删减了成功者赵家的史料,转而从失败者的智伯的角度叙事,把失败的原因归于智伯背离儒家标准——失德和"不仁"。通过《资治通鉴》这样的儒学主导的写作,中国的历史逐渐被"儒家化",在历史写作中宣扬儒家的价值观、秩序观与制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