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1)
按年份分组
2003 (1)
按来源分组
青海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烟雨石堡城
作者: 颜宗成  来源:青海日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十七年  日月山  雨石  吐蕃  青海湖北岸  天宝元年  石堡城  节度使  唐玄宗 
描述:一$$ 出了西宁,沿着逶迤的青藏公路一直向西,就到了举世闻名的 日月山。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在其东麓有两个并肩耸立的台地,在唐 代它竟和日月山(时称赤岭)一样驰名于世,甚至比赤岭更多地见 诸于史书和诗词歌赋中,只是到了后来,爱好和平而仇视战争与屠 戮的汉藏人民更多地记住了唐蕃友好的见证地──日月山,而渐
全文:

一$$ 出了西宁,沿着逶迤的青藏公路一直向西,就到了举世闻名的 日月山。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在其东麓有两个并肩耸立的台地,在唐 代它竟和日月山(时称赤岭)一样驰名于世,甚至比赤岭更多地见 诸于史书和诗词歌赋中,只是到了后来,爱好和平而仇视战争与屠 戮的汉藏人民更多地记住了唐蕃友好的见证地──日月山,而渐 渐淡忘了唐蕃刀光剑影、互为杀伐的见证地──石堡城!$$ 二$$ 石堡城,本为吐蕃所据,称之为“铁刃城”,《新唐书·吐蕃 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石堡城,崖壁峭立,道回屈,虏曰铁刃 城。”$$ 为争夺这块弹丸之地的控制权,唐蕃两国从唐高宗李治咸 亨元年(公元670年)到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公元765年)近一个 世纪的岁月里争夺不休,致使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在烽火连天、 血流成河之后变得更加荒芜。$$ 这座小小的城池不仅牵动了当时上至君临天下的皇帝,下 到身无长物的百姓,乃至一大批在中国文化史上卓有建树的饱 学之士的神往,而且使一个个横刀在握咤叱风云、威镇四方的名 臣良将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在这场人间悲喜剧中,出场人物最集中、剧情最跌宕起伏的 当属那位怀拥杨贵妃,推崇“以肥为美”的唐玄宗李隆基。首先披 挂上阵的是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炜,他很幸运,开元十七年(公 元729年)“甲寅,朔方节度使信安王炜攻吐蕃石堡城,拔之。” (《资治通鉴》唐纪廿九)于是在金城公主的斡旋下,促成了唐蕃 在日月山立碑分界的重要事件。$$ 接着粉墨登场的便是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但他的好名字并 未给他带来好运气,李炜辛辛苦苦夺来的石堡城在他的手上又 丢了。“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十二月,乙巳,吐蕃屠达化县, 陷石堡城,盖嘉运不能御。”(《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于是继任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又匆忙上阵了。他是在石 堡城攻防战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位。“天宝四载九月(公元745年),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城,为虏所败,副将诸战 死。”(《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四年前丢城失地的恶气在唐明 皇的胸中尚未咽下,如今又平添了许多损兵折将的怨愤,想发 泄,对吐蕃又是鞭长莫及,一时奈何不了,于是好大喜功的唐明 皇便把一腔的无名之火撒在了皇甫惟明的身上。$$ 虽然皇甫节度使在天宝元年及二年相继为唐王室立了“破 吐蕃大岭军等,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余众,斩获五 千余级”和“出西平、击吐蕃,行千余里,攻洪济城,破亡”(《资治 通鉴·唐纪三十一》)等等天大奇功,唐玄宗还是先将他革了职, 后将他革了命。只是在死法上,或许还想到了他前两年的功劳, 因此没有将他五花大绑地拉上刑场砍头,而是“赐”了一杯毒酒 或一匹白绫什么的令他自尽了。$$ 皇甫惟明的尸骨未寒,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王朝又命 新任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取石堡城。王虽极力反对,甚至直言犯 谏,但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忠嗣不得已奏诏,而不尽副延光所 欲,延光怨之……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阻挠军计,上怒。”(《资 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唐军在石堡城下又一次惨败了。由于王 忠嗣的直言犯谏,加上小人的挑拨栽赃,这位“仗四节,制万里” 的重要人物也没能逃脱受惩处的厄运。几番被三司会审,几番被 判为死罪,精神和肉体所遭受的摧残恐怕比起皇甫惟明来有过 之而无不及。$$ 石堡城在相继断送了盖嘉运、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一代名将 的前程后,却也成就了一个一时间红得发紫的人,这人便是唐诗 里出现频率较高的那位哥舒翰。$$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哥舒翰升任陇右节度使后便踌躇满志 地统领着十万大军(一说六万三千)浩浩荡荡地向石堡城开来。但他 并未直接杀奔石堡城而去,而是虚晃一枪,绕过石堡城,直达青海湖 边。抵达后他在湖边及海心山上又是筑城,又是练兵。实际上他所做 的这一切并不是针对吐蕃的,而是做给唐王朝看的。他虚张声势,大 造一番舆论,给朝廷奏折里大谈所谓的“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的虚 假功绩。当朝野皆知后,才磨磨蹭蹭地于天宝八年挥师东进,翻过日 月山,攻打已孤悬于其十万大军包围圈之中的石堡城,付出高昂代 价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功成名就。$$ 三$$ 这段历史中首先震撼人心灵的是时任朔方节度使的信安王 李炜。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命其收复石堡城,这时有人好心地劝 他:“诸将咸以马石堡据险而道远,功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 按兵观衅所惜。”(《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仔细想想这话确有 几分道理:于公,用兵须讲天时、地利、人和,而今对唐军来说,石 堡城已被吐蕃攻占,以逸待劳无天时可言;石堡据险,无地利可 讲;一部分人又有“功之不克,退则无以自还”的疑虑,无人和可 谈。于私,李炜已官至朔方节度使,并已封王,此生可谓功成名 就,该思如何全身而退,留一世清名的时候了,何以冒这个风险, 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呢?$$ 他却回答说:“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召当以 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旧唐书·吴王恪传》中这段铿锵 有力,掷地有声的对话令人涌动起一股热潮──若我华夏儿女 中多一些这样的忠臣良将,我们何事不成?$$ 另一个人便是王忠嗣。$$ 《资治通鉴·唐纪卅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上欲使王忠嗣 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 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厉兵秣马,俟其 所衅,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 得之非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 对此事《旧唐书·王忠嗣传》做了这样的描述:“玄宗方事石 堡城,……忠嗣曰:‘李将军,忠嗣计已决矣,平生始望岂及贵乎? 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 易一官哉?”$$ 事实究竟如何呢?$$ 石堡城地方狭小,不能大量驻军,充其量它仅是一个据点而 已。占据它,仅对扼守湟中至青海湖药水道有利,却无法或根本 不能完全控制唐军西进或吐蕃东出。因为从青海湖至鄯城(今乐 都)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从青海湖北岸沿湟水南山至绥戎 城;另一条是从青海湖到赤岭(日月山)后沿今拉脊山南麓至南 川河(牛心川)。这两条道都可以远远地避开石堡城自由地东进 或西出。所以李炜于开元十七年攻占石堡城后也仅是“分兵据 守,以遏贼路”,而无更大地动作。吐蕃占据此城时其驻军也不过 区区几百人而已。$$ 在当时,许多人也对此非常清楚。开元廿九年至天宝八年 间,石堡城一直掌握在吐蕃手中,但唐军到青海湖仍出入如无人 之境。“天宝元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破虏大岭军,战青海,破 莽布友,斩首三万级。”(《新唐书·吐蕃传》)$$ 天宝二年,“丁亥,皇甫惟明引兵出西平、击吐蕃,行军千余 里,攻洪济城,破亡。”(《资治通鉴·唐纪卅一》)$$ 就是后来那位“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哥舒翰不也是于天宝七 年就曾绕过石堡城到达青海湖畔,先筑神威军城,后筑海心山应 龙城的吗?$$ 四$$ 天宝七年,哥舒翰升任陇右节度使后,自知攻石堡城不易, 因此他既未像皇甫惟明那样立马调兵遣将气势汹汹地直接杀奔 石堡城而去,也未像王忠嗣那样直言相谏,条陈利害,说服唐玄 宗取消这次显然得不偿失的行动。$$ 因为哥舒翰不是皇甫惟明,他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只知征战 杀伐,他更懂得权谋;哥舒翰也不是王忠嗣,他心中没有那么多 悲天悯人的菩萨之心,他权欲熏心。$$ 于是他舍近求远,绕开石堡城这块难啃的骨头,挥军直达青 海湖。在原本空无一人的青海湖边和海心山上故弄玄虚地连设 两城后,再也不见他有什么实质性地攻取石堡城的实际行动,而 向长安报捷的快马却从此不绝于途,不知捷报里他是怎么吹的, 总之使当时的朝野上下都相信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他连 设两城吐蕃从此“屏迹不敢近青海”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海心山的“应龙城”名字虽美,却根本无法起到军事要塞的 作用。军队驻扎在岛上,别说进攻敌人,恐怕连自己的生活都无 法保障,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学者对此城是否存在产生了怀 疑。对此,湟源县史《丹噶尔厅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山峰孤悬, 地亦逼窄,其上仅容羊四十,供三四人终岁之食,恐不可以驻军 戎防。”据考古调查,应龙城确实是存在的,也确实在海心山上。 只是他筑应龙城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为了防范吐蕃使“吐蕃屏迹 不敢近青海”,而是慑于唐玄宗的淫威,为了不重蹈前两任的覆 辙,故虚设城池,假以美名,来搪塞玄宗和朝庭并借此为己邀功。 对于这一点哥舒翰本人极为清楚,所以他派去守应龙城的并不 是精兵强将,而是“以谪卒人两千”戌之,等于将这些人判了死 刑,只是缓期执行,而行刑者已改为吐蕃军人罢了。天宝八年: “冬,冰合,吐蕃大集,戌者尽没。”(《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个弥天大谎虽然马上泄露了,然而此时谁还管那两千守 卒的死生呢?因为在此之前,哥舒翰已挥兵东下,付出高昂代价 后已攻占了石堡城。举国在为之欢庆,哥舒翰已紫袍加身了。$$ 我们已无从得知哥舒翰统兵攻打石堡城这场战争中唐朝士 兵英勇冲杀和吐蕃士卒顽强抵抗的细节,但从下面断断续续的 史料中或许可以领略到那场战争的惨烈程度。$$ 其山势地形:“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 其守军:“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 其进攻者:“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翰进攻数日不拔,召 裨将高秀严、张守瑜欲斩之。二人请三日期可克,……”$$ 其结果:“如期拔之,获吐蕃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人。唐士卒死 者数万,果如王忠嗣言。”(《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哥舒翰终以数万将士的性命换得了这块本无多大用途的弹 丸之地,唐玄宗也在高兴之余改石堡城为神威军。其用意大约有 二:一是张扬大唐帝国攻无不克的神勇武备;二是将此城升格为 军,以示唐帝国对此地的重视吧!我总觉得“神武”这个名字让人 听来总有点别扭,很不舒服甚至有名不符实的感觉。仔细一想, 恍然大悟:以近十万之众战数万人自有胜之不武之嫌;以数万人 的性命换取已玩弄在自己股掌中的小据点,实在没有什么可张 扬和得意的。反而倒应该有点惭愧,有点内疚,有点对生命漠然 处置后的深深的负罪感。$$ 然而,不管怎样,青海高原上这块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的 的确确让哥舒翰成名了。$$ 数万年轻鲜活的躯体化为泥土后,留给我们的是石堡城下、 药水河畔那累累白骨以及至今听来仍毛骨悚然的地名──人头 沟、万人坑……$$ 唐朝数万将士的魂灵伴随着他们的噩耗一并回到家乡后, 留给中原大地的是无数孤儿寡母们在没有尸骨的衣冠冢前撕心 裂腑地哭喊……$$ 这真正是:西屠石堡取紫袍,一将成名万骨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