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形狭长,山地居多,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一直给人以封闭、不开化的形象,其实从历史上看,山西是才子云集的地方。来到山西,粗略探访一下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才情。$$ 先从帝王说起。山西籍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春秋霸主晋文公,大周女皇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代表。晋文公的才学首先在于用人,凭借自己的贵族身份加上温文而雅的谈吐,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他能够顺利回到晋国继承国君的位置。“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发明的词汇,在与楚国国君的相处中,他既感激受到的高规格待遇同时对于楚国的野心也是不明白,于是和楚国国君讲明:“若将来不幸发生战争,将退避三舍的路程”。后来,果真发生了战争,而退避三舍不仅仅成全了当年的承诺,又为打败楚国做了军事上和地理上的准备,这不能不用高瞻远瞩来形容。$$ 女子的才情,自古以来就非常的明显。除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江南风情外,能够将女子的才情用“大气磅礴”来发挥的当属一代女皇武则天了。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而在创造了贞观之治之后,武则天以“贞观遗风”继续延续唐朝的气韵是多大的才情?特别是临终立无字碑一举更是让人感叹。$$ 皇帝说完,看宰相。山西的宰相很多,甚至有个村子号称宰相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山西夏县,这位智救小友的灵童,自小志向远大,聪慧好读,长大后,不但写就辉煌巨著《资治通鉴》,成了文坛巨擎,而且为官有道,是一代贤相。司马光也在此终老,如今,在其松柏森森的墓冢前,立有当年皇太后所赐的“杏花碑”一块。可惜,碑文被奸臣小人因嫉妒而磨平,现在看到的是后人补刻的。而在晋城留下的恢弘的“皇城相府”,又表现了清朝一代大臣张廷敬的诺大功劳。$$ 名师先贤山西同样很多。春秋时出了个有名的儒学大教育家荀子,战国时又有授苏张纵横之术的鬼谷子,隋末唐初,还出了一个培养房玄龄、魏征等贤臣名相的大教育家王通。这位王通老先生厉害,他的孙子王勃就更厉害。众所周知,二十岁时他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滕王阁序》。这般年纪,能写出“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好词来,自然与他的“家渊极深”有关。$$ 才情的另一表现就是诗歌,据统计,《全唐诗》近五万首作品,二千余名诗人,有758名诗人姓名可考,而其中山西籍就有82人。诗作方面,仅太原白居易一人的诗作就达2000余首。这些数据不能不令人惊叹。无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妙哲思,还是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抑或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雅清新,或者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太精彩。$$ 明末清初之际,山西又出了一位诗书画医四绝的大学问家傅山。康熙皇帝想让他当官为朝廷服务,而他坚持不合作,保持“汉人”作风,于是只能被强抬进北京觐见。在他看到“大清门”三字时便滚倒在地,两泪直流,不肯起来。梁启超就曾夸他的才学“黄河以北无人可比”。而傅山的才情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吃:现在山西还流行吃“头脑”,这就是傅山当年留下的食谱,据说对养生非常好。$$ 山西平民的才情表现的更有意境。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儿》从诙谐上面打造了独特的山西风格。而《万荣笑话》则体现的是山西人并不古板而是充满生活情趣的一面。如今的山西,才情仍旧在保持,看广大乡村,红白喜事,仍旧有复杂讲究的套数,与一些乡野老人攀谈,也颇能感受古风,而城市里的人们则更加注重教育。山西的古建筑在中国应该算最多,为什么能保持如此的好,因为从百姓的心里有着这样一种才情:“古代人留下的东西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