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这次古籍珍品展为期一个月,让观众免费参观,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图书馆,包括古籍善本、甲骨、金石拓片、舆图、民族语文文献等共计200余件古籍珍品。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古籍的保护意识。编者$$历经沧桑$$甲骨“四方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西凉建初十二年写本《律藏初分》……这些体现泱泱大国悠久文化深邃博大的稀世古籍珍品破天荒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兴奋不已。这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是二级以上珍品,一级品达到60%,其中61件国家图书馆秘藏珍品是首度公开展示。$$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全部参展,也是首次公展,它们的亮相对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些国宝级文物,每一件珍品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经历。1900年,道士王圆偶然发现了坐封近千年之久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公元5-11世纪的珍贵写本、绢画等被发现,由于当地政府官员失于职守,致使珍贵文献、文物成为当时横行中国西北地区盗掘文物的西方探险家们猎取的对象,其后的数年间,大批文物遭骗卖盗运,流散海外。1909年,法国人伯希获取了藏经洞的一些文物,当他把一些精品出示给北京的学者时,震动了中国学界。罗振玉等报告学部,由学部电令甘督派人把剩余的经卷悉数调到北京。当年调回北京的经卷,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敦煌经卷主体部分。后经政府调拨、民间捐赠以及收购,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总数已达1.6万余号,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次展览还首次展示了从唐末五代到当代修复敦煌遗书的不同技艺,使观众可以完整地看到其修复工程的全貌。$$国家图书馆收藏宋元善本共1675部,本次展出的宋元善本超过50部,都是国图善本精华中的精华。“据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稿子装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这一张写有465个字的手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说。展品中这张仅存于世的《资治通鉴》手稿,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大国雍容$$展厅中有一个单独的小展厅,里面只有一件展品,观众参观时必须排队限人、限时进入,为这件展品增添了神秘气氛。当观众以近乎虔诚的心情登上特制的看台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面积达49平方米的《福建舆图》,又称《福建全省道里图》。这幅绢本设色,周边镶嵌着织有龙纹的明黄色花边的古地图,气势恢弘,色彩鲜艳夺目。这幅古地图的重要参考价值在于它突出、清晰地绘制了当时的台湾府,并将其归入福建的版图之内。$$据工作人员介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将军施琅出师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为反映这一重大变化,福建省绘制了这幅《福建舆图》呈给清政府,着重表现了全省(含台湾)府、州、县的疆界、城镇、山川、道路以及重要关隘、山寨、岛屿和口岸等。舆图最初在清内阁大库旧藏,1909年由清政府拨交给了京师图书馆珍藏。自1987年国图建成新馆以来,这幅舆图是第三次展开,而对外展出则是第一次。它既是一幅文物地图,又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古代中国,舆图作为国家疆土的象征和土地主权的凭证,具有神圣的地位。周天子分封诸侯时,同时将所分属地的地图赐给诸侯,如发生争执,则“以图正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开始绘制全国地图,并形成了地图造送制度。自东汉开始,各地一年一度向中央进献地图,唐、宋均沿用了这一制度,到明代,则改为三年一送。清代在全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和三角测量,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绘制于300多年前的《福建舆图》,向世人展示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铁的事实。$$亟待保护$$为进一步拉近国宝与公众的距离,国家图书馆此次还拿出100份残破的敦煌文献,面向公众认捐,每件善本认捐的修复费用从400元到1800元不等。由于观众的热情参与,截至5月31日,国家图书馆100件残破的敦煌文献修复全部认捐完毕。据悉,一位刘姓北京市民认捐了7件,是一人认捐数量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全民参与,共护国宝”认捐活动提前结束,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说:“国家一级文物敦煌遗书有5000米等待修复。这笔捐款只是象征性的,修复敦煌遗书的主要资金还是要靠国家拨付。但开展认捐活动可以形成一种保护国宝的氛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古籍保护工作。”$$目前,全国仅公立收藏单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破,急需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100万册珍贵善本特藏中,待修古籍超过一半,其中中度和重度破损的达38万册,国家图书馆在建国后的50多年里共修复了6万册,只相当于待修古籍的12%。国家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说:“这次展览主题就是‘保护’,就是想让百姓了解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真实状况,从而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目前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尴尬状况,主要是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全国不足100人。“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资金基本不缺,但人才是大问题。”张志清说。全国古籍修复人员平均年龄40多岁,大部分人员学历仅为大专,修复停留在手工及经验传授状态。而目前,全国还没有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仅有南京一家职业中专学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员。据了解,有两所大学专门为英国国家图书馆培养人才,由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来修复该馆所藏的敦煌文献,负责人是艺术系毕业的博士,修复人员全部是硕士以上学历。$$近年来,我国对古籍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古籍保护工程,一项工作是将那些久已绝版的珍稀善本复制影印,从而确保文献的传承安全。目前,已完成唐、宋、金、元时代的珍本秘笈再造540余种,有100余套再造善本已经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再造善本也在这次展览中集体亮相。$$即将启动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是又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第一步是展开大规模的古籍普查行动,这预示着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可以相信,随着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大量投入和全民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古籍保护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古籍是您最好的朋友,失去好朋友会令您终身悲痛。”近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见到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时,满头银发的他正俯身在玻璃展台上,用放大镜仔细研究一件“刺血经”。$$“这可是宝贝。古代高僧会割破手指、舌头,用鲜血抄写经卷,以示虔诚,这种经卷在敦煌遗书中并不多见。”白化文一边向记者隆重推荐这件展品,一边感慨地说:“海内外读者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过去我们到国家图书馆查阅《敦煌遗书》的原件是比较困难的。”$$珍品出深宫$$记者:您是专门研究《敦煌遗书》的,这次展出的《敦煌遗书》有没有您没见过的?$$白化文(以下简称白):有一些以前见过,很多没见过。很多皓首穷经的学者终生研究的可能都是影印件,要见着原件是很难的。$$记者:那您认为哪几件展品最值得一看?$$白:应该说展出的都是精华,而且好多展品可能以后都不会再拿出来了,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你看,这里展出的好些个都是久负盛名的国宝,比如甲骨“四方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西凉建初十二年写本《律藏初分》等等。国家图书馆把镇馆之宝都拿出来了。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些国图的“四大专藏”,你在这次展览上全能看到。$$记者:我看到《资治通鉴》手稿了,很激动,没想到我们能跟司马光靠得这么近。$$白:这就是古籍的力量。这份《资治通鉴》残稿是稀世珍宝,司马光手书,共29行,465字,记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一年的史实。历代藏书家竞相珍藏,上面还有清代内务鉴定为真迹的印,乾隆、宣统皇帝都珍藏过的。$$这部手稿有一个特点,上面有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致司马光长兄司马旦的一封书札。纸是他送给司马光写书用的。在文尾,还有司马光的一封‘谢人惠物状’,就是“感谢信”。三样文本同时出现在一张纸上,被历代收藏者称为“三绝”。$$敦煌遗书中也有不少珍品,这件《律藏初分第三》,1900年出于敦煌莫高窟,首尾全,卷尾存原轴。卷尾有年款题记,是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收藏品中有纪年的最早的一件,也是藏经洞发现的有纪年题款的最早几件品之一,通卷具有典型的两晋时代写经风格。$$这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也是1900年出于敦煌莫高窟,是武则天在母亲去世后,诏写《妙法莲花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颁赐天下州郡大寺安置供养,以为祈福。这件就是那时期抄写并传到敦煌保存下来的。这卷纸张帘纹精密,经过捶打,纸质细密,砑光上蜡。在敦煌遗书保留的纸张中属上品。$$国运兴古籍兴$$记者:对不懂古籍的普通人来说,观看这个展览有什么意义呢?$$白:对普通群众来说,首先是让他们见识见识这些宝贝,更主要的是提高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动员他们参与到古籍修复中来。$$古籍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只有保护,不利于发挥这些文化遗产启迪民智、古为今用的作用,也不利于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我们国家正在实行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国家下决心把现存的珍本秘笈复制出来,分藏各处,不但方便使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保证了文献的传承。$$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古籍保护的现状。$$白:目前我国现存古籍约3000万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它令我们无愧于文明古国的桂冠。然而,我们对此又了解多少呢?这次展出的218件国图珍藏以及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部分古籍珍品,将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免费向观众展出一个月,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记者:在古籍保护方面,我们有哪些举措呢?$$白:为保护这些承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圣物,我们祖先发明了很多保护书籍的方法,更通过整理、写印加以再生和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指导原则,建设了一大批图书馆藏书库,让超过千万册的典籍得到了初步保护;又通过修复,让超过百万册的典籍得到了新生。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应运而生,这两项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当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上不负先祖厚望,下不负子孙后代。$$记者:国运兴,古籍兴。$$白:中国历代大的文化工程,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都是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完成的。从历史的经验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往往是借经济振兴之势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我们现在可以将古籍影印得非常精美,这是我们国家国泰民安的表现。影印古籍我认为应该有一些库存,存这种书非常必要,应保留40—50套完整的,否则就不叫库,若干年以后还不好找了呢。保护古籍,要多留遗产,不留遗憾。$$善本魅力世人共识$$记者:现在很多民间收藏家收藏古籍善本,对此您怎么看?$$白:“盛世藏古董”。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隆,社会和谐,经济崛起,渐渐显现出盛世的面貌。古旧书业逐步复苏。小市上捡漏儿的如过江之鲫。带有指路灯性质的书影再度繁荣昌盛。$$古籍也是文物的一种,古籍善本拍卖历经风雨十年的市场培养,其魅力早为世人共识。虽然在视觉冲击力上,古籍善本的色彩、造型及装饰性稍有逊色,但作为炎黄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文献性和含金量却远高于字画和瓷器,故被权威人士认同为华夏第一藏品。$$与字画、瓷器相比,今日的古籍善本市场价仍处底部区域。所以说,无论是从题材挖掘上看,还是从价值回归上讲,投资风险较小、赝品较少的古籍善本远具上升空间。而且古籍辨真伪比瓷器、玉器等相对容易。$$我觉得应该鼓励民间收藏、保护古籍。但说句实话,现在古籍中的珍品大多已被国家国书馆及各大城市的图书馆收藏了,“漂”在外面的已不多见。解放前藏书家追求的百宋千元善本,多数早已进入国家级图书馆。一般的玩儿家、捡漏儿的,已经把目光移向更广袤的领域。$$记者:个人收藏的条件应该说不如国家级专业收藏,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白:其实最好还是把收藏的古籍捐献给国家图书馆,这样归属权仍属个人,还有国家帮着保管,两全其美。$$但愿书香永留传$$记者:如果让您推荐十部最值得阅读的古籍,您能给我们开个书目吗?$$白:《史记》、《杜甫诗》、《世说新语》、《陶渊明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桃花扇》。它们都是引人入胜的中文经典著作。$$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些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经验?$$白:一、学会使用大型图书馆,学会使用各有各用处的工具书,一生得益。附带说明一下:各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个性”,摸准了它的脾气,在适应它的基础上才能好好利用它,这似乎和配对跳芭蕾一般,是一门艺术了。$$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大部分已经写在他的著作和讲义之中。要注意听他在课堂内外的一阵阵“神哨”,那才是别处听不来的思想火花的迸发呢。上老师家坐沙发听闲扯最能得益,当然,要具备逐步积累起来的登堂入室的资格才行。$$三、抄笔记,摘要便可。多听少记。听课,最好采取听名角唱戏的欣赏态度。当然,前提是名角、真唱。$$四、老师的著作要浏览,有的要细读。对老师的学术历史要心中有数。这样,一方面能知道应该跟老师学什么,甚至于知道应该怎么学;另一方面,也借此尽可能地了解在老师面前应该避忌什么。$$记者:目前我国国民阅读率有所下降,对此您怎么看?$$白:当务之急是培养人们阅读的兴趣,使大家养成每天都读一点书的习惯,逐步引导人们重返图书馆。就像我一样,每天不读书就不舒服。$$记者:现在不少年轻人在网上看书,您赞同这种做法吗?$$白:网络不能替代书籍,因为网络缺乏“书香”。不信你在图书馆里泡几年试试,保准熏陶出一脸书卷气来!$$白化文:$$男,1930年生。北京大学教授。现担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和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应聘为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论著有《敦煌文物目录导论》、《佛光的折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等二十五种,论文约六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