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稀世古籍尽现华夏传统神韵

日期:2006.06.16 点击数:27

【类型】报纸

【篇名】稀世古籍尽现华夏传统神韵

【作者】 李文玲

【关键词】 保护意识 传统神韵 保护工作 敦煌遗书 展品 舆图 珍品 司马光 古籍保护 善本特藏

【报纸名称】金融时报

【出版日期】2006-06-16

【正文】

5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这次古籍珍品展为期一个月,让观众免费参观,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图书馆,包括古籍善本、甲骨、金石拓片、舆图、民族语文文献等共计200余件古籍珍品。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古籍的保护意识。编者
  历经沧桑
  甲骨“四方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西凉建初十二年写本《律藏初分》……这些体现泱泱大国悠久文化深邃博大的稀世古籍珍品破天荒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兴奋不已。这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是二级以上珍品,一级品达到60%,其中61件国家图书馆秘藏珍品是首度公开展示。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全部参展,也是首次公展,它们的亮相对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这些国宝级文物,每一件珍品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经历。1900年,道士王圆偶然发现了坐封近千年之久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公元5-11世纪的珍贵写本、绢画等被发现,由于当地政府官员失于职守,致使珍贵文献、文物成为当时横行中国西北地区盗掘文物的西方探险家们猎取的对象,其后的数年间,大批文物遭骗卖盗运,流散海外。1909年,法国人伯希获取了藏经洞的一些文物,当他把一些精品出示给北京的学者时,震动了中国学界。罗振玉等报告学部,由学部电令甘督派人把剩余的经卷悉数调到北京。当年调回北京的经卷,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敦煌经卷主体部分。后经政府调拨、民间捐赠以及收购,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总数已达1.6万余号,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次展览还首次展示了从唐末五代到当代修复敦煌遗书的不同技艺,使观众可以完整地看到其修复工程的全貌。
  国家图书馆收藏宋元善本共1675部,本次展出的宋元善本超过50部,都是国图善本精华中的精华。“据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稿子装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这一张写有465个字的手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说。展品中这张仅存于世的《资治通鉴》手稿,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大国雍容
  展厅中有一个单独的小展厅,里面只有一件展品,观众参观时必须排队限人、限时进入,为这件展品增添了神秘气氛。当观众以近乎虔诚的心情登上特制的看台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面积达49平方米的《福建舆图》,又称《福建全省道里图》。这幅绢本设色,周边镶嵌着织有龙纹的明黄色花边的古地图,气势恢弘,色彩鲜艳夺目。这幅古地图的重要参考价值在于它突出、清晰地绘制了当时的台湾府,并将其归入福建的版图之内。
  据工作人员介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将军施琅出师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为反映这一重大变化,福建省绘制了这幅《福建舆图》呈给清政府,着重表现了全省(含台湾)府、州、县的疆界、城镇、山川、道路以及重要关隘、山寨、岛屿和口岸等。舆图最初在清内阁大库旧藏,1909年由清政府拨交给了京师图书馆珍藏。自1987年国图建成新馆以来,这幅舆图是第三次展开,而对外展出则是第一次。它既是一幅文物地图,又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古代中国,舆图作为国家疆土的象征和土地主权的凭证,具有神圣的地位。周天子分封诸侯时,同时将所分属地的地图赐给诸侯,如发生争执,则“以图正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开始绘制全国地图,并形成了地图造送制度。自东汉开始,各地一年一度向中央进献地图,唐、宋均沿用了这一制度,到明代,则改为三年一送。清代在全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和三角测量,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
  绘制于300多年前的《福建舆图》,向世人展示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铁的事实。
  亟待保护
  为进一步拉近国宝与公众的距离,国家图书馆此次还拿出100份残破的敦煌文献,面向公众认捐,每件善本认捐的修复费用从400元到1800元不等。由于观众的热情参与,截至5月31日,国家图书馆100件残破的敦煌文献修复全部认捐完毕。据悉,一位刘姓北京市民认捐了7件,是一人认捐数量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全民参与,共护国宝”认捐活动提前结束,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说:“国家一级文物敦煌遗书有5000米等待修复。这笔捐款只是象征性的,修复敦煌遗书的主要资金还是要靠国家拨付。但开展认捐活动可以形成一种保护国宝的氛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古籍保护工作。”
  目前,全国仅公立收藏单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破,急需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100万册珍贵善本特藏中,待修古籍超过一半,其中中度和重度破损的达38万册,国家图书馆在建国后的50多年里共修复了6万册,只相当于待修古籍的12%。国家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说:“这次展览主题就是‘保护’,就是想让百姓了解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真实状况,从而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
  目前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尴尬状况,主要是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全国不足100人。“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资金基本不缺,但人才是大问题。”张志清说。全国古籍修复人员平均年龄40多岁,大部分人员学历仅为大专,修复停留在手工及经验传授状态。而目前,全国还没有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仅有南京一家职业中专学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员。据了解,有两所大学专门为英国国家图书馆培养人才,由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来修复该馆所藏的敦煌文献,负责人是艺术系毕业的博士,修复人员全部是硕士以上学历。
  近年来,我国对古籍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古籍保护工程,一项工作是将那些久已绝版的珍稀善本复制影印,从而确保文献的传承安全。目前,已完成唐、宋、金、元时代的珍本秘笈再造540余种,有100余套再造善本已经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再造善本也在这次展览中集体亮相。
  即将启动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是又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第一步是展开大规模的古籍普查行动,这预示着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可以相信,随着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大量投入和全民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古籍保护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