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潜虚》的世界
-
作者:
方诚峰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关系 政体 司马光 《潜虚》
-
描述:《潜虚》是司马光的未完之作,系一部篇幅较短的象数类作品。本文首先对《潜虚》文本进行了甄别,认为今本《潜虚》虽由后人补完,但其结构是司马光本人确立的。其次,本文跳出道学谱系,重点研究了《潜虚》的理论与
-
司马光救灾思想研究
-
作者:
李鹏鑫 来源:西江文艺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救灾 及时 司马光 预防
-
描述:宋代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救灾思想层出不穷。司马光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既提出救灾思想又参与实际救灾活动,救灾思想是了解司马光个人思想的一个方面,从司马光章奏的内容可以看出司马光的救灾思想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更多的是传统的救灾思想,司马光的救灾思想主要包括:灾前预防;及时赈灾;就地赈灾。
-
司马光节俭思想探赜
-
作者:
褚海萍 李琦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源节流 思想 司马光 节俭
-
描述:司马光的节俭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从个人发展来讲,崇俭戒奢是修身养性的起始点;从国家的长远考虑,开源节流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从社会风气的培育来看,统治阶级的率先垂范是节俭蔚然成风的关键因素。
-
司马光与王安石理财治国思想比较
-
作者:
刘守刚 贾杰 来源:税务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理财治国 王安石 财税手段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和王安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理财治国思想:藏富于民,国家不与民争利,农工商均衡发展;富国强兵,摧抑兼并,对私商“重租税困辱之”。这两种思想,既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对历史的总结,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种思想,对今天治国理财的实践与开发传统思想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
从《葬论》看司马光的丧葬观
-
作者:
朱丹丹 王贺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薄葬 司马光 阴阳风水 葬论
-
描述:古代丧葬发展到宋代,之前传统儒家丧礼被破坏殆尽,阴阳风水术与厚葬之风盛行,甚至部分士大夫参与其中。而司马光主张复古儒家传统丧礼,其《葬论》一文集中表达了其丧葬观。司马光反对厚葬与停柩不葬,并以自己
-
如何看待司马光贬斥“初唐四杰”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唐四杰”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资治通鉴》所记裴行俭论“初唐四杰”浮躁浅露一事,历来颇受质疑。因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事实依据。故事里说,裴行俭担任吏部侍郎主持选官期间,对另外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推重“皆以文章有盛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颇不以为然,判断他们仕途不顺,甚至不得善终,而当时名声不显的王勮、苏味道却能够做到吏部主官。裴行俭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
-
司马光《资治通鉴》治国方略论析
-
作者:
徐绯璐 薛忠义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治国方略
-
描述:《资治通鉴》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从古代先贤学得为政的处事之道、治世的为君之理,是研究此部著作的重要目的。其治国方略,治国之本、执政之根、为官之准、道业之源等论述,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
从《资治通鉴》"臣光曰"看司马光的为臣之道
-
作者:
王戈非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为臣之道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长短不一的119篇史论,表达了他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历史思想,这其中就包涵了他在仕途中的感悟.
-
从《资治通鉴》“臣光曰”看司马光的为臣之道
-
作者:
王戈非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为臣之道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长短不一的119篇史论,表达了他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历史思想,这其中就包涵了他在仕途中的感悟。
-
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光家范中金钱观分析
-
作者:
郭欣 来源:纳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钱财 司马光 品德 勤劳节俭
-
描述:中华民族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且在历代都有杰作问世。宋代,传统家范的发展空前繁荣,尤其是《温公家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来看,各个王朝与国家的兴衰没落与统治阶级的奢靡和腐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