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从《资治通鉴》"臣光曰"看司马光的为臣之道
-
作者:
王戈非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为臣之道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长短不一的119篇史论,表达了他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历史思想,这其中就包涵了他在仕途中的感悟.
-
从《资治通鉴》“臣光曰”看司马光的为臣之道
-
作者:
王戈非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为臣之道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长短不一的119篇史论,表达了他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历史思想,这其中就包涵了他在仕途中的感悟。
-
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光家范中金钱观分析
-
作者:
郭欣 来源:纳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钱财 司马光 品德 勤劳节俭
-
描述:中华民族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且在历代都有杰作问世。宋代,传统家范的发展空前繁荣,尤其是《温公家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来看,各个王朝与国家的兴衰没落与统治阶级的奢靡和腐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研究性教学在《中国史学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及影响》专题为例
-
作者:
苏永明 贺梅开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研究性教学
-
描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地完成《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制定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以问题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并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来,课程考核方式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采取课堂内外结合的方法,分别从课外阅读量、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研究项目完成情况、研究小组合作情况,期末考试等方面综合考察。
-
论司马光的历史盛衰总结
-
作者:
庞天佑 来源:武陵学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盛衰兴亡 取鉴“资治” 历史总结 司马光
-
描述:北宋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乃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又一座丰碑。司马光总结盛衰以“资治”为目的,“通”为其取鉴资治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取鉴范围的“贯通”、取
-
略论司马光的“诚”德及其当代意义
-
作者:
王晶冰 闫凌波 朱颖原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信 做人做官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被誉为“有宋一代之完人”,其“诚”德彪炳史册。文章主要从做人之“诚”与为官之“诚”两个方面,解读司马光之“诚”德,它对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有诸多启示。现代人要牢固树立诚信是人生金律的意识、真才实学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
司马光《书仪》的撰作及现代启示
-
作者:
潘斌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礼仪文明 司马光 《书仪》
-
描述:《书仪》是北宋司马光所撰的一部士庶通礼,该书是司马光对北宋礼乐不兴的社会现状所作之反思,意在满足北宋家族伦理建设之需要。司马光对前代的礼书颇为重视,特别是对于集唐代礼制之大成的《开元礼》多有评论
-
司马光儒门史学实践的内在冲突——兼论程颐、朱熹与司马光史观之差异
-
作者:
孙颖涛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代史学 程朱理学 司马光 儒门史学
-
描述:司马光既有明显的史家自觉,又将史学限定在儒学门庭之内,以求道作为治史的最高目标,并且高度认同史学的鉴戒价值,以史学实践自觉承担“经之常道落实在具体历史中帝王之一心”的任务。但其儒门史学蕴含的求道
-
白体接受视域下邵雍与司马光诗歌比较论析
-
作者:
庞明启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白体 邵雍 司马光 接受
-
描述:在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中,白体诗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以语言的通俗、流畅,内容的闲适、快乐为宋人所接受。白居易晚年定居和集中创作闲适诗的洛阳,成为北宋白体接受的重镇。邵雍与司马光长期居洛,所作大量诗歌反映
-
敛藏·韬晦·思辨——司马光吏隐思想探析*
-
作者:
张丽 来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吏隐思想 “独乐园”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为北宋一代名臣,他丰富的吏隐思想可谓隐而不彰。在前期的政治生涯中,吏隐更多的是司马光内心一种隐藏不发露的情结,产生的原因既有政治波折带来的失意,政治理想和自身性格间的矛盾,也与封建社会后期政统
上页
1
2
3
...
5
6
7
...
51
52
5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