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治国思想与《资治通鉴》
-
作者:
李敏 张慧 来源:兰台世界(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政治哲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史学巨著,作品中凝聚了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同时司马光的政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这部作品。
-
陈寅恪先生与《资治通鉴》
-
作者:
孙庆艳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资治通鉴》 长编考异之法
-
描述:陈寅恪先生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国学大师,其学识为世人所敬仰。陈先生推崇《资治通鉴》,表现在取材上用《资治通鉴》条目,治学方法上用长编考异之法。
-
陈寅恪先生与《资治通鉴》
-
作者:
孙庆艳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陈寅恪 《资治通鉴》 长编考异之法
-
描述:陈寅恪先生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国学大师,其学识为世人所敬仰。陈先生推崇《资治通鉴》,表现在取材上用《资治通鉴》条目,治学方法上用长编考异之法。
-
《资治通鉴》中的品牌智慧
-
作者:
荣振环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品牌 智慧 顾客 《资治通鉴》
-
描述:我们经常讲商场如战场,品牌战最终是一场认知战.它的最终战地并非市场.而是顾客的心智。换言之,当顾客心里有你,认可你,相信你,甚至非你不可.你赢了.顾客继而会选择你。
-
《资治通鉴》胡注地名的语音研究价值
-
作者:
周勤 来源:汉语史研究集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注 地名 语音 《资治通鉴》
-
描述:胡注地名中的语音材料既印证了地名存有古音的遗迹,也展示了上古至宋元语音的历时演变,方言和外族语对地名读音的影响,以及同音和多音对地名变更的作用等。另外,胡注所载同一外来地名在不同时期的语音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相应时代的汉语和外来语的语音面貌。
-
集体编修精品图书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以《资治通鉴》等书为例
-
作者:
杨虎 来源:中国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品图书 集体修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出版强国
-
描述:通过集体修书的方式,打造里程碑式的传世经典,是落实"出版强国"战略,体现"出版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但"集体修书少精品"是中国图书编撰和出版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通过分析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等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因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具有重大出版价值;政府或其他机构大力支持,提供有力保障;主编者素质全面,能文能武;写作班子分工合理,能够尽用专家之长;时间相对充裕,能够精雕细琢,是保证集体编修精品图书的基本条件。
-
在书写中“儒家化”的中国——“三家分晋”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比较研究
-
作者:
王磊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叙事 三家分晋 儒家化 《资治通鉴》
-
描述:《史记》中,"三家分晋"是赵家功业之一,司马迁从成功者的角度撰写这一事件;而《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及其官方写作团队对这一事件的描写和评判完全儒家意识形态化。他们重新界定了事件的历史地位,并删减了成功者赵家的史料,转而从失败者的智伯的角度叙事,把失败的原因归于智伯背离儒家标准——失德和"不仁"。通过《资治通鉴》这样的儒学主导的写作,中国的历史逐渐被"儒家化",在历史写作中宣扬儒家的价值观、秩序观与制度观。
-
司马光笔下的教子故事
-
作者:
刘兴亮 来源:社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家 世家 故事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教子 史学
-
描述: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享誉中外的大学者。他所著《资治通鉴》已成为了后世家喻户晓的史学名作,并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考辨
-
作者:
魏俊杰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书局 胡三省 考辨 《资治通鉴》 国名 濮阳县 晋武帝
-
描述:《资治通鉴》卷一○○,晋穆帝升平二年,“冬十月,泰山太守诸葛攸攻燕东郡,人武阳(胡注:后汉东郡治东武阳。武帝咸康二年,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而东郡有濮阳县,改日濮阳国。允改封淮南,还日东郡。赵王伦篡位,废太孙臧为濮阳王,东郡遂名濮阳)。”(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170页)胡注误,晋武帝改东郡为濮阳国的时间不在咸康二年,应为咸宁三年。
-
《资治通鉴》中选官用人的智慧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科技智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智慧 用人问题 用人之道 治国理政 竹 《资治通鉴》 选官
-
描述:通观《资冶通峪》可以发现,一日马光对选竹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圳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