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读书
-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企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家 读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以《资治通鉴》著称于世;他在哲宗时曾任宰相,功绩显赫,为后人敬仰。究其原因,与他重视藏书、读书和爱惜书是分不开的。
-
这样读《资治通鉴》
-
作者:
锐圆 来源:快乐阅读·经典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智慧 历史智慧 《资治通鉴》 历史经验
-
描述:我们中国可能缺石油,但从来不缺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问题是,能够汲取这种历史经验和掌握历史智慧的人并不是很多. 是写给皇帝的专用教材,讲兴衰,讲治乱,讲权力的本质,讲管理和用人的经验,当然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些教训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写就的.
-
上厉精求治《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封德彝 《资治通鉴》 遣使
-
描述: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
-
《资治通鉴》中的礼治与德治思想
-
作者:
丁万明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德治 《资治通鉴》
-
描述:礼治和德治思想是贯穿《资治通鉴》中的重要思想,在《资治通鉴》中,礼治思想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准则,德治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执政纲领。立政以礼是封建君主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政以德则是贯彻基本原则的思想路线,而教化是礼治和德治的具体实践。历史证明,礼治和德治思想是有生命力的。
-
从胡注《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的著史精神
-
作者:
李良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春秋笔法 现实政治 胡三省 《资治通鉴》
-
描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贡献在于抉出了司马光秉承《春秋》著史的精神,尤其指出司马光是以《左传》为其编集史事、议论历史的主要依据。胡三省还注意到《资治通鉴》以春秋笔法隐藏着司马光的政治观点,并且把历史的事件和议论与北宋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
-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对峙的内容考察
-
作者:
李良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朋党 熙丰变法 《资治通鉴》 司马光 选择宰执
-
描述: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实施变法而退出政府中枢,在洛阳编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史鉴中反映司马光对政敌进行攻击最具攻击力的有两个方面:以历代朋党之争的祸害和最高统治者对朋党的残酷惩治拟喻现实,劝勉皇帝要善于从谏,尤其要谨慎选择宰执大臣。
-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
作者:
尹佳涛 来源:南开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王安石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儒家
-
描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作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司马光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在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中,全面贯穿着儒家伦理纲常和价值评判。在从政期间,他系统地提出改革政治弊端的主张和措施。熙宁年间,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元祜主政后他又全面废除新法。在司马光去世后的一千年里,对他的政治思想的评价出现许多争论。现在我们重新评价其政治立场,梳理其政治哲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同时也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司马光是在天人关系的宏大背景下,审视人
-
司马光入地
-
作者:
顾建平 来源:文史月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史学家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西京 御史台 北宋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一生兢兢业业,廉洁俭朴。1071年(熙宁4年),司马光到西京(即今洛阳)御史台任职,从此致力于《资治通鉴》的编写。这部巨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司马光家只有几间面积很
-
司马光的叹息
-
作者:
拾月霜寒 来源:杂文选刊(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洗心 徭赋 敢言 两税 贞元 敦诚 《资治通鉴》 德宗 上疏 唐王朝
-
描述:公元787年,唐德宗外出游猎。乘着余兴,德宗皇帝走进了一户农民家里,考察民意。于是,史书上留下了唐德宗与农民赵光奇的一场对话。"老百姓高兴吗?"德宗皇帝问。
-
一生勤俭的司马光
-
作者:
北禾 来源:党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勤俭 政治家 北宋时期 史学家 少年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 《资治通鉴》 司马光
-
描述: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大政治家。他一生有三件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少年时期击瓮救友,中年以后主编了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晚年以残病之身上朝执政,不消半年时光便把王安石苦心经营近20年的“熙宁新法”全部废除。中国古代历史上获得司马光这样知名度的人物是不多见的。但是,他勤俭一生的品格却不被后人广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