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6 (2)
按来源分组
金融时报 (1)
光明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沧桑入翰墨 往事越千年
作者: 邢宇皓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保存条件  中华文明  藏书章  珍品  印章  黄丕烈  司马光  永乐大典  国图  古籍保护 
描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斗转星移,或许当年诗人眼中的“景色”如今余下的只是一个个“景点”。然而,景虽异,情未迁,一弯枫桥、一座古刹,徜徉其间,今天的人们仍能被诗中那百转纠结、无法化解的愁绪所感染,为之潸然泪下。 这便是文化传统的力
全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斗转星移,或许当年诗人眼中的“景色”如今余下的只是一个个“景点”。然而,景虽异,情未迁,一弯枫桥、一座古刹,徜徉其间,今天的人们仍能被诗中那百转纠结、无法化解的愁绪所感染,为之潸然泪下。 这便是文化传统的力量。 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文明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传递着、解释着、渲染着、深化着,乃至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其间,书籍的作用举足轻重。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所言:“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书籍,历史是沉寂的,文学是无言的,科学是残缺的。思想和思考都将停顿。” 目前,全国现存古籍约三千万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独一无二的财富,它令我们无愧于文明古国的桂冠。然而,我们对此又了解多少呢?5月26日至6月25日,218件国图珍藏以及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部分古籍珍品将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免费向观众展出。这项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名为“文明的守望”的展览,将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示。 品书卷翰墨与古人携游 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库。微微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卷子上的部分印章仅余一半,说明这是一部残卷;文中每句结尾均以“云云”两字一笔带过,可见这是一部写作提纲;虽然书写工整,然而涂抹勾画的痕迹历历在目,表明这是一份草稿。卷轴的外侧,赫然是题写于清乾隆年间的几个小字:司马光通鉴稿内府鉴定真迹。 虽然只有33.8厘米宽、130厘米长,但这29行、寥寥465字的宋代司马光手书,堪称稀世珍宝。 “这部手稿记下的提纲,其内容相当于现在《资治通鉴》通行本的第九十二卷。”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副主任陈红彦解释道,她指着卷中几行像是被司马光本人勾掉的文字:“这里涂抹掉的,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致司马光长兄司马旦的一封书札。在文尾,还有司马光的一封‘谢人惠物状’。三样文本同时出现在一张纸上,这被历代收藏者称为‘三绝’。” 凝神卷轴上的文字,数百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那墨迹仿佛还散发着幽香。然而,这部司马光手书究竟是《资治通鉴》的提纲还是八卷本《通志》的草稿?“三绝”出现在同一张纸上,究竟是由于当时纸张比较珍贵,司马光将兄长的书札“废物利用”?还是为了抓住突如其来的灵感,作者临时将它记录在这张碰巧就在手边的纸上?或许,还另有原因?一系列疑问,引发了后人无穷想象。一切都是推测,真相早已尘封在历史发生的那一瞬间,永远不得而知。 今天,类似这样的国宝,读者一般只能通过复制品或胶片欣赏,几乎不可能看到真迹。但在未来的一个月里,读者将和记者一样,有幸将“几乎不可能”的梦想变做现实:这次展出不仅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悉数亮相,甲骨“四方风”、司马光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等久负盛名的国宝也将一并展出。 “千年一面”,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用这四个字形容此次展览的难得,“所有国图展品均是从国家图书馆240万件古籍特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六成以上是一级珍品,61件秘藏是首度公开展示。”对公众而言,如此众多的国之瑰宝集中展示,用“千载难逢”来形容并不夸张,足以令人心头一震。 观方寸钤章体惜书之心 藏书印,是传世古籍的一道风景,它们或记录了收藏主人展读时的欣喜,或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部元代书院刻《梦溪笔谈》中,记者看到一方刻有“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的印章。虽然记者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但“携书避难”几个字,便足以令每一位读书人心有戚戚。 而在另一部元刻本《稼轩词集》上,一方绿色小章“书魔”别具一格。这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印章。黄氏一生,惟嗜收藏、校勘及刊刻图书,以“书魔”自称。相传,其父丧期间,家中失火,黄丕烈冒死匍匐于父亲的灵柩之上。大火被扑灭后,其家中藏书无恙,人们都说,这是他孝心感天的结果。读书在于修身明理,这个故事,寄予了人们对读书人的由衷赞许。 “一般来说,藏书章是从下往上依次盖的。与官府收藏印章不同,私家藏书章都不会很大,藏家是用印章记录图书的流传过程,而不是为了张扬自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是珍品,其上的藏书章往往越小,越是盖在最不起眼、最不伤书的地方”,陈红彦说。 藏书,是为着保护,并不意味着独享。此次展出的古籍中,有的是皇家珍藏,也有的是私人藏书家历尽千辛万苦搜求而来最终捐献国家的。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也多次花重金购回了大批珍贵古籍。这些藏品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古籍保护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公藏古籍约有三千万册,但这只是一个约数,具体的‘家底’还没有完全摸清。它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它们的保存条件如何?很多我们还不知道”,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这次,国家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古籍展,让人们感受祖国璀璨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唤起各级政府、各收藏机构乃至全民对古籍保护的意识,支持和参与这项事业”。 施回春妙手看化身千万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22877卷、11095册的巨著,其正本的神秘“失踪”,几百年来始终是萦绕在研究者心头的一个谜团。其惟一一部副本几经离乱、战火,也散失殆尽。包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21册在内,目前全世界仅存400余册。1983年,在山东掖县偶然发现的一册,最具传奇色彩:当时,这册《永乐大典》“天头地脚”的空白已经被收藏这部书的农家老人裁去作鞋样、卷纸烟,而敬字惜纸的传统,却让老人将其文字部分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册《永乐大典》经过修复人员的妙手回春,如今已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如果古籍保护不当,中国文化将面临‘断脉’的危险。古籍保护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是原生性保护,把这些珍贵典籍的原书加以修复、妥善保存;另一种是再生性保护,通过复制,将它们化身千万,便于学界研究使用,使中华文化不仅传承,而且能弘扬光大。”詹福瑞馆长说。 据悉,继2002年我国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利用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对善本古籍进行复制“再造”之后,今年,“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也将实施,这项保护计划首期规划为十年,预期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品种、数量及保存保护状况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分层次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修复人才,建设国家级文献修复保护中心,改造全国公共图书馆书库现有的古籍保存条件,对文献保护实施标准化建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品读古籍一卷,如同与先哲共赏一轮春江花月,从中体味中华文明的绵邈博大,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稀世古籍尽现华夏传统神韵
作者: 李文玲  来源:金融时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保护意识  传统神韵  保护工作  敦煌遗书  展品  舆图  珍品  司马光  古籍保护  善本特藏 
描述:5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这次古籍珍品展为期一个月,让观众免费参观,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图书馆,包括古籍善本、甲骨、金石拓片、舆图、民族语文文献等共计200余件古籍珍品。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
全文:

5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这次古籍珍品展为期一个月,让观众免费参观,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图书馆,包括古籍善本、甲骨、金石拓片、舆图、民族语文文献等共计200余件古籍珍品。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进一步唤起人们对古籍的保护意识。编者$$历经沧桑$$甲骨“四方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西凉建初十二年写本《律藏初分》……这些体现泱泱大国悠久文化深邃博大的稀世古籍珍品破天荒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兴奋不已。这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是二级以上珍品,一级品达到60%,其中61件国家图书馆秘藏珍品是首度公开展示。$$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全部参展,也是首次公展,它们的亮相对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些国宝级文物,每一件珍品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经历。1900年,道士王圆偶然发现了坐封近千年之久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公元5-11世纪的珍贵写本、绢画等被发现,由于当地政府官员失于职守,致使珍贵文献、文物成为当时横行中国西北地区盗掘文物的西方探险家们猎取的对象,其后的数年间,大批文物遭骗卖盗运,流散海外。1909年,法国人伯希获取了藏经洞的一些文物,当他把一些精品出示给北京的学者时,震动了中国学界。罗振玉等报告学部,由学部电令甘督派人把剩余的经卷悉数调到北京。当年调回北京的经卷,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敦煌经卷主体部分。后经政府调拨、民间捐赠以及收购,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总数已达1.6万余号,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次展览还首次展示了从唐末五代到当代修复敦煌遗书的不同技艺,使观众可以完整地看到其修复工程的全貌。$$国家图书馆收藏宋元善本共1675部,本次展出的宋元善本超过50部,都是国图善本精华中的精华。“据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稿子装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这一张写有465个字的手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说。展品中这张仅存于世的《资治通鉴》手稿,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大国雍容$$展厅中有一个单独的小展厅,里面只有一件展品,观众参观时必须排队限人、限时进入,为这件展品增添了神秘气氛。当观众以近乎虔诚的心情登上特制的看台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面积达49平方米的《福建舆图》,又称《福建全省道里图》。这幅绢本设色,周边镶嵌着织有龙纹的明黄色花边的古地图,气势恢弘,色彩鲜艳夺目。这幅古地图的重要参考价值在于它突出、清晰地绘制了当时的台湾府,并将其归入福建的版图之内。$$据工作人员介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将军施琅出师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为反映这一重大变化,福建省绘制了这幅《福建舆图》呈给清政府,着重表现了全省(含台湾)府、州、县的疆界、城镇、山川、道路以及重要关隘、山寨、岛屿和口岸等。舆图最初在清内阁大库旧藏,1909年由清政府拨交给了京师图书馆珍藏。自1987年国图建成新馆以来,这幅舆图是第三次展开,而对外展出则是第一次。它既是一幅文物地图,又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古代中国,舆图作为国家疆土的象征和土地主权的凭证,具有神圣的地位。周天子分封诸侯时,同时将所分属地的地图赐给诸侯,如发生争执,则“以图正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开始绘制全国地图,并形成了地图造送制度。自东汉开始,各地一年一度向中央进献地图,唐、宋均沿用了这一制度,到明代,则改为三年一送。清代在全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和三角测量,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绘制于300多年前的《福建舆图》,向世人展示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铁的事实。$$亟待保护$$为进一步拉近国宝与公众的距离,国家图书馆此次还拿出100份残破的敦煌文献,面向公众认捐,每件善本认捐的修复费用从400元到1800元不等。由于观众的热情参与,截至5月31日,国家图书馆100件残破的敦煌文献修复全部认捐完毕。据悉,一位刘姓北京市民认捐了7件,是一人认捐数量最多的。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全民参与,共护国宝”认捐活动提前结束,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说:“国家一级文物敦煌遗书有5000米等待修复。这笔捐款只是象征性的,修复敦煌遗书的主要资金还是要靠国家拨付。但开展认捐活动可以形成一种保护国宝的氛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古籍保护工作。”$$目前,全国仅公立收藏单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破,急需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100万册珍贵善本特藏中,待修古籍超过一半,其中中度和重度破损的达38万册,国家图书馆在建国后的50多年里共修复了6万册,只相当于待修古籍的12%。国家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说:“这次展览主题就是‘保护’,就是想让百姓了解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真实状况,从而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目前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尴尬状况,主要是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全国不足100人。“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资金基本不缺,但人才是大问题。”张志清说。全国古籍修复人员平均年龄40多岁,大部分人员学历仅为大专,修复停留在手工及经验传授状态。而目前,全国还没有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仅有南京一家职业中专学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员。据了解,有两所大学专门为英国国家图书馆培养人才,由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来修复该馆所藏的敦煌文献,负责人是艺术系毕业的博士,修复人员全部是硕士以上学历。$$近年来,我国对古籍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古籍保护工程,一项工作是将那些久已绝版的珍稀善本复制影印,从而确保文献的传承安全。目前,已完成唐、宋、金、元时代的珍本秘笈再造540余种,有100余套再造善本已经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再造善本也在这次展览中集体亮相。$$即将启动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是又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第一步是展开大规模的古籍普查行动,这预示着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可以相信,随着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大量投入和全民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古籍保护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