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司马光社会思想探析
-
作者:
马加路 来源:青岛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思想 宗族 社会控制 司马光 理想社会模式
-
描述:繁荣发展,国势内忧外患等社会背景下,宋代士大夫激发出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司马光社会思想应时而出。司马光以宗族建设作为治理国家的切入点,在谱牒、家法族规、祭祖等方面都丰富和发展了宋代的宗族制度。他
-
司马迁司马光政治思想之异同
-
作者:
贾俊逸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迁 史记 政治思想 司马光
-
描述:司马迁和司马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们的政治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奇葩,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虽然这两位先贤距离我们时间跨度久远,但是他们关于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却经历了一两千年传承至今
-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
作者:
尹佳涛 来源:南开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王安石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儒家
-
描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作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司马光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在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中,全面贯穿着儒家伦理纲常和价值评判。在从政期间
-
司马光《潜虚》思想研究
-
作者:
孙雨楼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潜虚 气本论 司马光 理学 易学
-
描述:司马光(1019-1086)系北宋“六先生”之一,其学术思想表现出宋学在建构初期受各学术理路影响的特点。《潜虚》乃司马光晚年重要的易学著作,通过“六图八式”的展开与构建,将汉魏象数易学、北宋图书易学
-
司马光诗歌研究
-
作者:
余飞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学思想 诗歌 司马光 风格 内容 意象
-
描述: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在文坛上也是一位诗、文俱佳的文学家。然而或许由于其史学与功业影响巨大,学术界仅是围绕司马光的生平、思想、史学贡献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还未有涉及对他的诗歌
-
论《资治通鉴》史论中司马光的治国思想
-
作者:
周方高 来源:湘潭大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治思想 理想君主观 司马光 民本思想 民族思想 人才思想
-
描述:司马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臣光曰”中。本文将其治国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与阐述,以期批判地继承。其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构成:人才思想、礼治思想、民本思想、民族思想、理想君主观。他认为在封建
-
司马光哲学研究——以荀学与自然气本论为进路
-
作者:
张晶晶 来源:政治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荀子 气本论 自然气本论 荀学 宋明理学 司马光
-
描述:司馬光的哲學在中國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由於其思想性格與日後宋明理學的主流不符,再加上其史學與政治成就過於顯赫的緣故,其意義與地位向來未受人重視。但若跳脫以程朱陸王理學為主流的研究觀點,以另一承自先秦、衍至明清的哲學理路來重新檢視司馬光的哲學,便可重新發現其在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的重大意義。此一哲學理路即是過去在哲學史上隱而未顯,在儒學陣營中與孟學並為兩大哲學思想典範的荀學理路。荀學在孟學取得獨尊地位後,其發展彷彿中斷,但明中葉後興起的一股以王廷相、吳廷翰、顧炎武、戴震為主要代表思想家的「自然氣本論」思潮,其所主
-
论司马光的政治思想
-
作者:
杨艳茹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法 政治思想 中国 尊君 司马光 御臣 爱民 政治思想史
-
描述:司马光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其基本理论的框架是尊君、御臣和爱民.尊君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特色.历史上,司马光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毁誉颇多.对变法的态度和有关实践是司马光政治思想的重要
-
司马光《资治通鉴》之「春秋」书法研究:以中晚唐为例
-
作者:
卢奕璇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Chun Tang tong Late chiu” Period chih Tzu Middle Dynasty the 资治通鉴 中晚唐 Guang Ma 春秋书法 Si of Penmanship 司马光 jian
-
描述: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謙不敢法《春秋》,志在續《左氏傳》。《左傳》本釋《春秋》經而來,《通鑑》又承襲之,其中或有異同,實是受到《春秋》影響。本文旨在討論《資治通鑑》中所運用之「春秋」書法,進而得知《通鑑》對《春秋》經傳之繼承與轉化。 《通鑑》中之「春秋」書法,分思想內容及形式技巧兩大主軸討論。在形式技巧上的呈現,「據事直書」為《通鑑》一大特色,司馬光透過屬辭比事、述而不作,直書見意、以敘為議、藉言紀事等手法,剪裁史料,使讀者可從詳略、輕重、異同、進退中發現褒貶,此即「春秋」書法之關鍵。 雖然《通鑑》褒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