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
作者: 张耐冬 刘后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历史想象  “诸将争功”  《资治通鉴》 
描述:《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何面对“史料”:历史书写的不同文体与叙事特征——《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
作者: 张耐冬 刘后滨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模式  历史想象  “诸将争功”  《资治通鉴》 
描述:《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宋刻本《资治通鉴》。通观《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
《资治通鉴》谈选官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云南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到司马光的时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完备到出现了新的困局。一个人能否做官,能够做什么级别的官,不是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而是通过严格的资历体系各项指标的计算得出来的。苏轼由此提出了任人与任法的两难抉择问题,即选官用人的过程中如何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司马光没有直接回答“苏轼之问”,却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作家文摘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作者: 刘后滨  来源:北京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宋刻本《资治通鉴》、司马光画像通观一部《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
如何看待司马光贬斥“初唐四杰”
作者: 刘后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唐四杰”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描述:《资治通鉴》所记裴行俭论“初唐四杰”浮躁浅露一事,历来颇受质疑。因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事实依据。故事里说,裴行俭担任吏部侍郎主持选官期间,对另外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推重“皆以文章有盛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颇不以为然,判断他们仕途不顺,甚至不得善终,而当时名声不显的王勮、苏味道却能够做到吏部主官。裴行俭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
“苏东坡之问”与司马光的困局
作者: 刘后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用人权  崔祐甫  任法  用人部门  《资治通鉴》  私试  人事变动  糊名  常衮  东坡居士 
描述:苏轼(号东坡居士)以自拟策试考题的形式,提出了选官制度中如何做到人与法并重的问题,题为《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概括说,就是选官用人过程中如何化解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二者的矛盾,既要保证用人部门长官具有自主选官权,又要防止标准不统一和规则不严密而导致的恣擅与徇私。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然而苏轼概括得最为到位,故可称之为“苏东坡之问”。在苏轼的理解中,唐朝及以前的选官制度,既无礼部“糊名易书之法”,亦未有吏部“长守不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
作者: 刘后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周威烈王  司马池  宋英宗  后周世宗  刘恕  《资治通鉴》  司马温  范祖禹  进资治通鉴表  刘攽 
描述:《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全书分为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
作者: 刘后滨  来源:先锋队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通观《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总结。"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溯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原本是智家的势力最大,为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