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5 (2)
按来源分组
中关村 (1)
发展导报 (1)
相关搜索词
说不尽的司马光
作者: 刘合心  来源:发展导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史记》  宋神宗  司马迁  宋代史学  涑水河  《资治通鉴》  司马光  《通志》  夏县  鸣条 
描述:$F编者按$E$T“黄河两岸二司马”,指的 是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和山西夏县的 司马光。若论为文,司马迁写出了 “史家之绝唱”《史记》,而司马光则 写出了同样辉映千秋的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若论为人,司马迁遭受 腐刑,命途多舛,忧伤以终老,仕途 上是失意落寞的,而司马光则官至 宰相,操持国政、造福万民
全文:

$F编者按$E$T“黄河两岸二司马”,指的 是陕西韩城的司马迁和山西夏县的 司马光。若论为文,司马迁写出了 “史家之绝唱”《史记》,而司马光则 写出了同样辉映千秋的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若论为人,司马迁遭受 腐刑,命途多舛,忧伤以终老,仕途 上是失意落寞的,而司马光则官至 宰相,操持国政、造福万民,实现了 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本文作者刘 合心正是从为文和为人两个方面描 写与叙述了司马光的生平与贡献。 观点新奇,言人之所未言,描述精 当,状史实如眼前,可谓是这篇散文 佳作的主要特色。相信读者读罢此 文,定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E$$ 夏县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乡,我曾数 次走进这里,去探访他的生命轨迹。每去一次 就加深一层对司马光的了解,就增添一分对这 颗史学巨星的敬意。$$ 司马光的故乡小晁村,坐落在涑水河畔, 鸣条岗下。史书记载,这里山清水秀,五谷丰 登,是一个衣食富裕的村落。现在的小晁村背 靠蜿蜒起伏的鸣条岗,司马光墓和司马温公 祠就座落在该村的北侧。站在司马温公祠门 前向南眺望,一座形似古式笔架的土山横亘 面前。当地人说,像这样的风水,是注定要出 大文豪的。司马光的祖祖辈辈就在这方水土 的养育下生长繁衍。司马光虽然出生在淮南 西路光州所辖的光山县(今河南光县),但是祖 祖辈辈却生活在这里,因而血脉中流淌着这 方水土的精魂。$$ 小晁村的背后是鸣条岗。鸣条岗是一座 声名显赫的山岗。或许是黄土高巍的缘故吧, 这里安葬着不少上古时的帝王将相。名传千 秋的帝舜就葬在山岗的南面,往北不远,据说 大禹的子孙从夏启到最后一位国君都安卧在 这巍峨的黄土岗上。司马光的祖茔也坐落在 其中,与帝王比肩俯瞰着千秋万代。司马光去 世后叶落归根,安葬进了祖茔。宋哲宗赐他太 师温国公,因而后人在祖茔边建起司马温公 祠。祠旁有座余庆禅院,原是司马光祖茔的香 火院。宋英宗时司马光上奏,为在京老臣祖坟 建佛院,由僧人代为行孝,准奏后香火院改建 为禅院。后神宗皇帝赐名余庆,显然此名取自 古语“积善人家庆有余”。余庆禅院的东侧是 涑水书院,也叫温公书院,始建于宋冶平二 年,即公元1065年。这年二月,在京都知谏院 为官的司马光归里省亲,目睹乡民的艰辛生 活,十分忧虑,归京后仍牵挂在心,特派人送 回一笔银子建起这座书院,供农家子弟就读求 知。如今,在鸣条岗上,祖茔、祠堂、禅院、书院 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显示出往昔的不凡盛 景。$$ 在鸣条岗上,我的思绪飞越时空,跨进历 史深处,一刻也难以平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 所写的称颂明清晋商,而又为今日山西之沉 寂与落后感慨万端的散文佳作《抱愧山西》。 我想起这篇文章,是想借助余秋雨的文题来 表达我的心情,此时此刻我觉得惟有“抱愧司 马光”才符合现实状况,也符合我对这种状况 的认识。$$ 的确如此,中国史学界如双峰对峙,在黄 河两岸耸立着两位巨匠,这就是司马迁和司马 光。司马迁以其《史记》名世,开创了纪传体通 史的先河;司马光以《资治通鉴》传世,开创了 编年体通史的先例。可以说,两位司马的历史 著作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构成了中国乃至 世界不朽的史学丰碑。两位司马应该并称史 学圣笔,光耀华夏,远播五洲。然而,世事却完 全不公。司马迁被世人尊为了史圣,生平传 记、研究文集、影视、戏剧,屡见不鲜,光彩照 人。而司马光则资料零散,传著少见,影视舞 台更是少之又少。这正是我们应该抱愧司马 光的原因所在。$$ 平心而论,司马光的人生以及他对历史的 贡献,远远胜过司马迁。我这样评价决不是要 贬损司马迁这位世人公认的史圣,而是说他的 历史功绩仅仅局限于史学界。当然,就这也足 够让我们仰慕称颂了;我们称颂还忙不过来, 哪里敢有微词不恭之说?不过,若是将司马光 和司马迁相比较则另是一种结论了:司马光的 生命价值因史学而辉煌,却绝不仅仅止于史学 的辉煌。我认为,他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喷射着 辉煌的光彩。$$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去领悟一下司马光的 生命风采吧!$$ 少年辉煌,尽人皆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一年,他仅仅七岁,年幼 的司马光随父亲移居洛阳,在后花园玩耍时, 一位小伙伴不慎落入水缸,其他小伙伴吓得四 散逃走,只有司马光遇险不惊,捡起一块大石 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者。此事被世人传为 千古美谈,司马光成为有口皆碑的少年才俊。$$ 青年辉煌在于司马光考中进士。宋宝元三 年,即公元1038年,司马光20岁。父亲在同州 做官,司马光从这里长途跋涉,前赴京都科 考,一举皇榜高中,成为进士,而且列入甲科。 皇帝授任他为奉礼郎,他请为华州判官,以便 邻近父亲,常听他的教诲。司马光靠自己的学 识才能,挥毫走笔,鱼跃龙门,一举步入政坛, 可以说写下了青春岁月崭新的一页。$$ 壮年辉煌是他在从政的同时,开始了《资 治通鉴》的编修工作。司马光40岁左右时,即 宋仁宗嘉祐年间,就开始“托始于周威烈王命 韩、赵、魏为诸侯,下迄五代,因明丘编之体, 依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了。司 马光将这部书名定为《通志》。到宋治平三年, 即公元1066年,《通志》已完成了前8卷,宋英 宗亲阅后,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史学著作。于 是,命他继续编写一部记录历代君臣事迹的大 书。司马光领命,确定了这部史书的目的和内 容:目的是方便日理万机的皇帝阅读,把历代 政治得失写清楚;内容则突出国家兴衰、民生 休戚,其余浮沉之文尽可不载。目的、内容明 确后,很快成立了书局,由司马光亲选人员, 着手编纂。$$ 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 世,宋神宗继位。次年九月,宋神宗要司马光 到宫中讲书,他讲的就是该书的内容。神宗听 后,大有助益,深受启发,觉得该书“有资于治 道”。其时,该史书仍名为《通志》,神宗取《诗 经》“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意思,赐书名 为《资治通鉴》,并赐写了序言。之后,司马光 对该书的编修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宋熙宁五 年,即公元1072年,他到洛阳任闲职,奏请皇 帝将书局迁移洛阳,一心一意编纂该书。$$ 毋庸置疑,《资治通鉴》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其中渗透了每位编修人员的心血。作为主 编的司马光更是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仅审阅 定稿,他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范祖禹编写 的《唐纪》部分为例,原稿长达600卷,比定稿 后的《资治通鉴》还要长出一倍。司马光通览 删节,最终定为81卷,前后用去了4年时光。 为此,他筋骨疲惫,视力减退,牙齿脱落的所 剩无几了。$$ 经过19年的努力,宋元丰七年,即公元 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定稿成书。这部史书 记载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个 朝代,时间长达1362年,共计294卷, 约300多万字。中国史学界的一部惊 天动地的巨著就这么问世了!$$ 《资治通鉴》印行后,受到了历代 帝王的重视。宋神宗看了后赞叹“前代 未尝有此书!”。史学界更是评价颇高,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此天地间不可 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近代 学者梁启超说“其体制之宏伟,取材之 丰瞻,使后者有欲著通史者,实不能不 据为蓝本。”“温公亦伟人哉!”一代伟 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尤为喜欢,一 生读了19遍之多,那本线装的书上写 满了眉批和体会。1949年,他从西柏 坡进北京时,随身携带的就是《资治通 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司马光用他 生命的辉煌再现了历史,滋润着世人。$$ 接下来我们该说一下他晚年的辉 煌了。司马光晚年的辉煌是他登上了 一生最高的职位──宰相。用后世的话说是一 人之下,百官之上,权倾朝野了。对此持有异 议的人不少,因为在宰相职位上,司马光全部 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自王安石推行新法,到 司马光出任宰相已是15个年头,施行过程中 的弊端也显现清楚。应该说,此时作相应的调 整变更,也未尝不可。然而,司马光却 出于个人的政治见解,不问青红皂 白,将新法全部废除,这当然有欠妥 当。自此,不少人评价司马光时都认 为这是历史的污点,因而以瑕掩瑜。 其实,公正的说,司马光废除新法虽 然有过火的举动,但是也不乏合理的 成份。因而,无论如何晚年的司马光 能登上显赫的职位,也是他一生忠国 爱民的辉煌结果!$$ 至此,我们从司马光的人生过程 可以看出,他的确不逊色于司马迁, 而且,其生命的价值与司马迁比较 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的声誉却 远远不及司马迁,这能不说是世事 的偏失,如此看来,我们抱愧司马光 就不无道理了!那么,司马光如何会 创造出这么光彩照人的辉煌?探讨他 的生命过程,我以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水土的滋养。夏县是一块有着悠 久历史文化的土地。这里有西阴文化遗址。黄 帝夫人嫘祖曾带领先民在此栽花养蚕,开启了 中华民族最早的缫丝业。之后,大禹治理了天 下洪水,继承了虞舜的帝位,定都古安邑(也就 是夏县),划定九州,统领天下,形成了最早的 较完备的国家格局。但是,同样在这里,大禹 的后人声色犬马,荒淫无度,扭曲了历史的运 行轨道。至今,禹王城遗址还有夏桀的酒池、 肉林的旧地。这块土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能不引起司马光的反思。司 马光虽然没有出生在故乡,但是屡次回家探 亲,父母亲去世后在故里守孝三年。因而故乡 的沉浮沧桑成为他叩问历史、关注现实的焦 点。他从政后,无论任职何方,无论是当朝进谏, 也无论是他主编《资治通鉴》,都体现出忧国忧 民的一往深情。而这样的情感,与故乡水土的滋养 自然是分不开的。$$ 家庭环境的陶冶是司马光成长的重要因 素。据清代光绪版《夏县志》记载,司马家族是 个世代贵胄大户,其远祖是西晋皇族司马懿的 次弟司马孚,曹魏时官至太傅。东晋、十六国 时,司马家族传至司马阳,他曾任北魏征东大 将军,死后安葬在夏县涑水河畔,鸣条岗上, 其子孙便在此繁衍生息。时代变迁,战争纷 乱,司马家族沉默了一段。到了北宋初期,其 祖父司马炫考取进士,又把这个家族推入官坛 政界。司马炫任富平县令,法纪严明,廉洁自 守,成为有口皆碑的地方官。其父亲司马池同 样考取进士,为官任职清正廉洁,办事干练, 同样成为政绩突出的官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 长的司马光,耳濡目染,很早就接受了忠君爱 民、尽职尽责的思想,可以说这样的思想指导 他努力躬行了一生。$$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司马光自我奋斗的内 在因素。司马光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他通经 述,懂音律,知天文,长书法,会历算,尤其精 于史学。广博的学识使他鉴古知今,纵横捭 阖。对于国家大事具有超前的感知能力。司马 光诚实正直,严守职责,官场仕途50载,任职 四代皇帝,做过地方官、州府幕僚、学官、言 官、侍从官、首辅宰相,始终竭尽忠诚,恪守职 责。凡是他以为害国病民的事情,决不看风使 舵,都能直言上谏。而且注重实际,不图虚荣, 对于朝廷所授的职务,符合其长,欣然受命。 否则,再三退辞,决不贪图名利,追逐爵位。$$ 司马光崇尚节俭,廉洁自律。他为官多年, 家中积蓄很少,在郓州做学官时,家中被盗,会 客时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他出任宰相,居 住在西府,其被服“仍如陋巷之士”,而且还 亲自书写榜文,立规示众,对自己的过失请 求规正,拒绝“私书宠谕”、“私第垂访”。所 有这些在司马光身上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都是他严于自律、奋发努力的结果。适宜的外 部条件和良好的自身素质相结合,便催生出 司马光这样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 请原谅我以杰出的政治家称道司马光,我 以为,司马光是杰出的史学家这已无可非 议,但是,离开了杰出的政治家,他便对国事 政界缺少了应有的体验,这样的缺少会影响 到他的胸怀和眼界,而胸怀的狭小、眼界的 浅近必然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的察识评判,也就很难有这么一部颇具 历史价值的《资治通鉴》了。因而,正确的认 识应该是,司马光的从政促进了他的史学 研究,史学研究促进了他对政坛物事的决 断,他既无愧于杰出的史学家,也无愧于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我们的确不应该再局限在 某种历史的浅见中简单的为他定论。我想这才 是比较客观的评判。$$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件小事。前些时我从 媒体上看到,某个剧组要请一些企业家赞助,拍 一部以司马迁为题材的电视剧而未果,其原 因是这些企业家居然连司马迁都不知晓。 那么,他们还能知道司马光吗?我看很难。现 今,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头,了解 历史对于我们把握现实、走向未来,有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我愿更多的人们了解历史,当然也 就了解了司马迁、司马光,因为,在他们身上浓 缩着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会不时地提醒我们 在通往未来的征途上减少失误,快速前进!$$ $T(作者系中共临汾市委副书记)$E

探访司马光
作者: 刘合心  来源:中关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轨迹  史学家  司马光  山西省 
描述:山西省夏县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乡,我曾数次走进这里,去探访他的生命轨迹。每去一次就加深一层对司马光的了解,就增添一分对这颗史学巨星的敬意。司马光的故乡小晁村,坐落在涑水河畔,鸣条岗下。史书记载,这里山青水秀, 五谷丰登,是一个衣食富裕的村落。现在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