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毁邮票对邮市的影响
【类型】报纸
【篇名】销毁邮票对邮市的影响
【作者】 周凤迟
【关键词】 1992年至2001年 小版张 不断进行调整 市场效果 邮市 邮票价格 世界杯 司马光砸缸 象征性 市场中
【报纸名称】中国艺术报
【出版日期】2004-11-05
【正文】
历时94天的国家邮政局销毁全国库存1992年至2001年纪特邮票工作,到今年9月26日全部结束。那么,本次销毁邮票工作对市场的影响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从相关品种这几个月来价格的变化予以分析,或许能从中找到符合市场运行逻辑的答案。
今年春季爆发的中级反弹行情,是自上一轮大潮见顶回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波上攻行情,况且是老品种率先企稳反弹,这让投资者有了更多的期待。但是,由于本轮反弹行情的主导力量并非是中长线资金,而是典型的过江龙资金在其中起着左右行情的作用,因而使得行情依然无法摆脱致命的短暂性。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政策上的利好,使行情能不断地向纵深的领域发展,最后演绎成一轮新的高潮。而大面积销毁库存邮票,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无疑成为一种期待。销毁邮票对市场的刺激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销毁邮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市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运行阶段。尽管1996年销毁邮票的面值只有1亿元,但由于市场已处于一个典型的上升阶段,尤其是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其中,此项措施的出台,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刺激,最后演变成一轮前所未有的大潮。2002年,销毁邮票的面值虽然已经达到10亿元,但是并没有遏制住邮票价格的下滑姿态,在市场中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今年销毁邮票的面值高达34亿元,可以说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媒体还进行了大面积的宣传,但社会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市场效果又如何呢?
依笔者的愚见,市场效果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略见成效,第二阶段则是效果已经不复存在。今年的中级反弹行情于4月上旬见顶,但这种强劲反弹并非来自于更多的市场内部力量,而是受到了封库的刺激,这就为日后的进一步调整埋下了伏笔。在出台销毁邮票举措之前的6月25日,市场完全被空方的阴影所笼罩,甲申年大版张与亚展加字张两大指标品种还分别创出了调整以来的新低45元和10.4元,世界杯小全张虽极具抗跌性,但也未能守住20元的重要支撑位。6月25日销毁邮票举措启动的当天,甲申年大版张、亚展加字张、世界杯小全张三大指标品种的最高价分别为88元、23元和30.5元,对市场的刺激只能说是略有成效。尤其令人遗憾的是,甲申年大版张与亚展加字张所形成的高位,至今依旧是最高位,世界杯小全张则是继续在原位停止不前,成交量大幅萎缩。曾是市场中坚力量的小型张的价格上行仅仅具有象征性,这表明市场中的资金对其仍是毫不买账。
那么,为什么说第二阶段是效果几乎不复存在呢?老品种价格无动于衷,新品种的表现更加令人失望。如果老品种的价格能稳步提高,且成交量也能同步放大,就表明市场中已有中长线资金进场予以运作,但这种现象始终没有出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销毁邮票未能奏效的社会效果,同时也使市场效果几乎荡然无存。新品种是短线资金重点运作的对象,但甲申年大版张与亚展加字张在运行过程中,已经看不到短线资金积极护盘的迹象,甲申年大版张更是再度破位,奥运会、成语典故、司马光砸缸等小版张的价格也屡创新低。邓小平与国旗国徽小版张虽然一度成为热门品种,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但其运行的态势却在不断进行调整,对市场的冲击力则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小型张和祖国边陲风光小全张上市当天就击穿面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处在极度虚弱之中。而连续上市的新邮又使这种虚弱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销毁数亿元邮票的效果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体现,反而随着新邮的不断上市,使供大于求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
笔者认为,管理层应该组织一批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新邮的直接收购,进一步减少新邮在市场中的存量,然后进行集中销毁,改善供求关系。倘若依旧是一边大量发行新邮,一边仅象征性地销毁邮票,市场供求总是处于十分饱和的状态,市场将永远走不出应有的行情。
- 1、销毁利好突降 邮市再现生机 作者:宝木 2004.06
- 2、邮市等待新热点的出现 作者:宝木 2004.11
- 3、三大利好聚集邮市人气 作者:侯力明鲁敏 2004.10
- 4、短期市场难改整理格局 作者:周凤迟 2004.06
- 5、“奥运片”出彩 “世界杯”上扬 作者:宝木 2004.07
- 6、酷暑阻遏人流增 热点转移超跌票 作者:宝木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