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恭王府景点谈趣

日期:2005.07.04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恭王府景点谈趣

【作者】 晨更

【关键词】 政治抱负 亲王 大戏台 快乐的事 和珅 恭王府 下场门 《孔子家语》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出版日期】2005-07-04

【正文】

在北京旅游,不少人要看一看恭王府。坐上人力三轮,走过柳阴街,迈进恭王府花园,那个惬意,那个自得。但是,也有一个怪现象,即奔恭王府来,大家追寻的踪迹却是和珅,倒把恭王奕訢抛向一边,致使恭亲王苦心经营的王府花园的文化内涵被冷淡了。
  恭王府的独乐峰是主要景点之一,说是“峰”,实际上就是一块太湖石。这块石头不似江南名石那样玲珑剔透,其形也没有云升雾起之感,但却有人说它的形状像一尊站立着的“送子娘娘”,又传说和珅确实是见了此石才有了子嗣,于是如今的游人至此,都要和它照一张像。至于为什么非要和它照像,那就不要细说了,各人有各自的想法,可这个“想法”中唯独没有想为什么此石的名字是“独乐峰”。
  独乐一词出自《孟子》。原文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将“独乐”用于私家花园名则起自司马光。
  宋朝人司马光,字君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却宰相之职。罢相后的司马光回到洛阳的别业,营建了一座花园,并自作记一篇,现抄录于后:迂叟家洛五年,为园,其中为堂,聚书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倦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斫竹,濯热盥水,临高纵目,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名之曰独乐园。
  司马光建造了“独乐园”,实际上并不想独乐,而是用“独乐”提醒自己不要独自快乐,要时刻准备着再次登上政坛,把王安石的“新法”彻底毁掉。这一点心思,当时人看得非常清楚。苏东坡就曾写过一首《司马君实独乐园》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持此欲安归,造物不我舍。”诗中很明显说出当时朝野一些人的心态,急切地盼望司马光走出独乐园。历史也确实如此,司马光没有在独乐园里读书、钓鱼、浇花、斫竹,而是忙着和公卿大夫们谈时事,研究对策,直至又担任了宰相。
  恭亲王是为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立下大功的,但结果却是被削职归家。他能甘心吗?自然不能。他要向司马光学习,所不同的是,司马光修建了一座独乐园,恭亲王是竖起一座独乐峰,“峰”可比“园”高大得多。此后,恭亲王数次被任以要职,又数次被罢官削职,其心理始终是用“独乐”提醒自己“不能独乐”,而不是真的追求“独乐”。
  参观了“独乐峰”,接着就要走进大戏台。大戏台是私家戏园子,当年有哪些名角在这里登过台,演过一些什么戏,今天的人并不关心。大家要看的是大戏台的富丽堂皇,气势宏伟,用具豪华,还有一点就是它的音响效果。恭亲王营造这样一座大戏台,可谓煞费苦心,单看台上的匾额就与众不同:中间巨匾写的是“赏心乐事”,两侧的上场门和下场门上写的是“始作”“以成”。
  南朝宋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同时享受到这四样东西,实在是太难了,但在恭王府花园里,既逢良辰,又观美景,还要有欢畅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却并不是十分难的,单说在大戏台里看戏吧,名角由自己挑,剧目由自己点,本身就是极快乐的事,又怎么能心情不欢畅呢?
  一般的戏台上,上场门和下场门上都写着“出将”“入相”,当然也有写“金声”“玉振”的,恭王府戏台上有点与众不同,写的是“始作”“以成”(篆书)。
  “始作”“以成”两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现将原文附后: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何晏注:言乐始于翕如而成于纯、皦绎三者也。)
  如上这段语,用现代语讲,即孔子对鲁国的乐官(大师)说:“音乐的演奏过程是非常明白易懂的。以五音齐奏、配合密切开始,接着逐渐放开,其声清浊抑扬,和谐一致,节奏明快,或缓或疾,又总是首尾贯穿,连绵不绝,发挥的淋漓尽致,直到最后全部完成,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完美无缺的感觉。
  恭亲王在自家的戏台上,不用通常人喜欢用的“出将”“入相”,而采用了孔子说的“始作”“以成”,大概是要抒发一下自己的某种政治抱负吧!
  邀月台也是游人必至的地方,因为景点系和珅设计,很特别,要登台必须快走一段斜坡,于是有了这样的说法:和珅的目的是要快速升官发财!
  孔子曾经说过,一个人拉着一辆空车子,怎么摆弄,也越不过一个三尺高的门槛。而另一个人拉着千片货物的车子,却能攀上万纫高山。这是为什么呢?前者遇到的一座直立的障碍物,后者走的是斜缓的山坡,于是其结果就大不同。
  圣人的话,原意是讲刑法、民情和德育之间关系的,但又不能不承认是充满哲理的,对许多方面都有启示作用。聪明绝顶的和珅不可能不读《孔子家语》,读了就不会不受启发,于是这段看似突发奇想的斜坡,便成了他生活和行动的警示。恭亲王奕訢不同于和珅,不贪也善于逢迎,是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在营建花园时保留了和珅府这段遗迹,恐怕也是心有所悟、心有所想的。
  恭王府是在和珅府基础上扩展再建的。两位府第主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一是清王朝鼎盛时期,一是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败,于是两人的处世态度就大不相同,营建府第花园的想法、宗邑也不相同。和珅府旨在享受,追求的是富丽堂皇;奕訢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也曾承担过匡扶济危的重任,因而在山水树石之间有寄意、有隐喻。所以,当我们今天走进恭王府花园时,千万不要让和珅遮挡住了奕訢,而是应该更多的了解、研究奕訢,因为他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丰富到了可为我们现代人提供研究封建王朝灭亡的史料的程度。
  本文谈了一块石头、两条坡道和“始作以成”四个篆字,是猜想,是揣摸,是点而不透。究竟对与否,还需大家指正。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