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2004年佳邮“入榜”名录

日期:2005.03.18 点击数:15

【类型】报纸

【篇名】2004年佳邮“入榜”名录

【作者】 武友轩

【关键词】 表现手法 《司马光砸缸》 表现方法 绘画语言 华南虎 评判标准 纪特邮票 《清明上河图》 设计模式 设计者

【报纸名称】中国集邮报

【出版日期】2005-03-18

【正文】

2004年是纪特邮票佳作频出 的一年:平心而论,在这28套邮票 中,让人愿意多看几眼的实在不 少。尤其是全张票,从各枚邮票的 布局到边饰图案的设计,无不匠心 独运,让人不忍分撕。但“僧多粥 少”,佳邮评选的名额只有3套(指 完全由群众投票产生的“最佳”、 “优秀1”和“优秀2”)。这可让集邮 者犯难了,所以只好在自己评选时 精选细选。
   笔者以为,2004年有6套 纪特邮票具备“入榜”的实力。且 听笔者一一道来(以邮票编号的 先后为序):
   2004-1《甲申年》
   入榜理由:这枚“猴”票运用 了多年来极少有人涉足的方形票 幅。其设计理念和表现方法,可谓 开了生肖邮票设计模式的先河。 邮票构图简洁,笔触洗练,色彩明 快,寓意明确,绘画语言通俗易懂, 画面颇具亲和力与祥瑞气息,使 集邮者和用邮者见了都喜欢。尤 其是在设计风格上,较好地把握 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比 例与分寸。
   2004-6《孔雀》
   入榜理由:孔雀本身就是一 种人见人爱的美丽鸟类,因此,这 套邮票首先在选题上就十分讨 巧。尽管其表现手法并不新颖,但 设计者工笔精绘、细致渲染的良苦 用心和辛勤付出却跃然纸上,可谓 成功演绎了一个“化平淡为神奇” 的故事。2枚邮票放在一起,票形一 横一竖,错落有致;色调一冷一暖, 相得益彰。加上画面清丽脱俗、雅 致宜人,看上去很“养眼”,令人认 同。其小型张虽然设计得中规中 矩,却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2004-11《司马光砸缸》
   入榜理由:这是一个妇孺皆 知的古代故事,内容浅显、情节简 单,但气氛轻松、意味隽永,并且充 满了童趣──如果能在画面中将 这些特点和要素予以充分诠释,则 设计出来的邮票从理论上来说就 应该是成功之作。该套邮票显然符 合这一评判标准。设计者借鉴传统 年画的绘制手法,对人物作“胖化” 夸张处理,并在颜料、纸张、色彩等 方面精心选择,使得邮票画面中的 人物饱满可爱、童趣十足。就是像 “落水”、“砸缸”这样的危急紧张瞬 间,看上去也轻松有趣。
   2004-19《华南虎》
   入榜理由:设计动、植物邮票, 很容易吃力不讨好:写实性强了容 易流于“标本化”,太写意了又容易 被质疑“这还是×××吗”。要在两者 间作恰当的取舍,实非易事。这套 邮票将背景简化为渐变的浅色, 仅以工笔精绘的华南虎示人,计 自当黑,虚实相宜。2枚邮票,一 特写一全景,构图简单而不单 调,既能够满足“细观者”,又可 以满足“求全者”。应属动物题材邮 票中的精品。
   2004-21《鸡血石印》
   入榜理由:此套邮票的过人 之处在于“质感”二字。观赏2枚邮 票,就如同二方印章正端放于观者 眼前一般,清晰入微,纤毫毕现,温 润欲滴,栩栩如生,令人久久凝视 而不愿将目光移开。压凸工艺无疑 更是神来之笔,尽得点睛之妙,将 二方印章的神韵推向了极致。
   2004-26《清明上河图》
   入榜理由:原画系用白描手 法精心勾勒,以场景复杂、气势 宏阔、人物众多、形神兼备而名 贯古今。能将这幅宋代名画整个 搬上邮票,本身就让人十分敬 佩。其难度固然在于原画太长、 高宽比例超常,但最难的问题 实际上在于如何在方寸之间清 晰再现原画的全部细节和传递 原作的固有神韵。因此,非雕 刻版无以“胜任”。然而,要想 将如此空前繁杂的画面精雕细 刻出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应该说,这套邮票成功地解决 了上述两个问题,既可举票通 观,又经得起把镜(指放大镜) 细赏。将我国台湾省和其它一 些国家发行的同名邮票与之相 比,高低自现。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