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0图]司马光轶事类编
-
作者:
尚恒元 来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司马光
-
描述:本书汇集了209种古籍中有关司马光轶事的记载,约530余条。
-
[0图]资治通鉴精华
-
作者:
李天平 侯华容注 来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资治通鉴
-
描述:资治通鉴精华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值得一读
-
作者:暂无 来源:齐鲁石化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参考正史、野乘等三百余种,呕心沥血,校计毫厘,历时十九年之久撰成的一部篇幅宏瀚、纪年广博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十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事有法,本末毕具,蕴含着上下十五个朝代的荣辱兴衰。其成书九百余年来,始终倍受世人的推崇和赞颂,与
-
《资治通鉴》初议
-
作者:
庄昭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治国安邦 史学家 封建统治者 发展史 司马光 光山县 中国史学 治乱兴衰 世界史
-
描述:司马光是我国11世纪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也是在政治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宏篇巨制《资治通鉴》一书,不仅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在世界史学发展史上,也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样一部史书,很值得我们研究。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生于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故名光。司马光自幼聪颖老成,勤奋好学,尤其酷爱史
-
《资治通鉴》选文习读
-
作者:
南京师大附中 含牛 来源:现代中学生(高中学习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选文习读
-
《资治通鉴》正误一则
-
作者:
丁福林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正误 《宋书》 魏书 《资治通鉴》 《通鉴考异》 州刺史 将军 荥阳
-
描述:(元嘉七年十月)安颉与龙骧将军陆侯进攻虎牢,辛巳,拔之;尹冲及荥阳太守清河崔模降魏。按:《通鉴考异》云:“《宋书》云:‘模抗节不降,投堑死。’按《后魏书》,模仕魏为武城男,《宋书》误也。”今考《宋书·索虏传》云是时:“尹冲及司马荣阳太守崔模抗节不降,投堑死。”又考《魏书·世祖纪上》云:神■三年(即宋元嘉七年)“冬十月,……辛巳,安颉平虎牢,义隆司州刺史尹冲坠城死。”
-
《资治通鉴》点校本勘误一则
-
作者:
叶振华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点校本 《考异》 大长公主 唐太宗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唐高祖 勘误
-
描述:《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记事:“左亲卫段纶,文振之子也,娶(李)渊女。”其下附《考异》一条,曰:《唐太宗实录》云:“隐太子以琅邪长公主妻之。”刘子玄《唐高祖实录》及《新唐书》皆云:“高密大长公主适段纶。”盖改封。
-
教苑新秀山村女教师——记光山县十里庙乡吴明村民办教师
-
作者:
王强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教苑新秀山村女教师——记光山县十里庙乡吴明村民办教师
-
寻找“闪光点” 增添催化剂
-
作者:
熊林晶 汪新友 来源:中国金融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青年职工 联系群众 催化剂 村民委员会 领导 闪光点 催化作用 光山县 醉酒 人民银行
-
描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后进”青年职工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近几年,光山县人民银行善于从青年身上寻找“闪光点”,促进他们思想的转化,对后进青年职工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醉酒汉成为政工员李绍文,过去是有名的“酒大王”,曾因爱酒、闹酒,醉酒,多次受批评,入行不到3年就调换了3个科室,是全行的“第一难”。1990年,李绍文在南王岗乡杜槐村开展“社教”工作时,联系群众,扎实工作,多次受到县、乡有关领导的赞扬,村民委员会还敲锣打鼓到我行赠送锦旗。行长李国庆和主管政工的行领导立即抓住他
-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
作者:
张保健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新闻界 编辑部 采访工作 记者 编辑工作 写作 深入生活 光山县 完成任务
-
描述:新闻报道,功夫在“脚”上。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无怪新闻界行话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用脚“写”新闻,就要求记者如同蜜蜂飞问花丛采蜜一样,深入生活,去跑。近4年来,我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下,写稿13万多字,其中有幸产生较大影响或获奖的,无一不是用脚“写”出来的。迈开双脚沉下去,首先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采访工作是一份“苦差使”,有时要长途跋涉,有时要餐风宿露,起居不时,饮食无常。此时,关键就看记者能不能吃苦了。1990年春寒料峭的时候,编辑部将报道“赖宁式英雄少年”胡迪秀的任务交给我和另两位同志。当时